• 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助推西北地区开放发展——为世界屋脊拓展新空港

      走进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以下简称“西宁机场”)航站楼,来往旅客熙熙攘攘,80个值机柜台、26条安检通道秩序井然。

      今年8月,包括新建三号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站坪和货站等在内的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投运。这座在世界屋脊上扩建的新空港攻克了哪些难题?为旅客带来哪些新体验?对推动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记者进行了采访。

      直面极度冻融、极端温差等严苛考验,工程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青海海东市青沙山一角,航空摄影爱好者马正伟时常端着相机远眺。透过镜头,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尽收眼底。“远看新建的三号航站楼,像展翅的‘高原精灵’黑颈鹤,银白色屋顶如同耀眼的冰川,三条指廊就像三江汇聚,十分壮观!”马正伟兴奋地说。从施工、建成到投运,他拍下的一帧帧影像吸引数十万网友点赞。

      机场扩建,工程繁琐。独特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基建任务,加上不停航施工等要求,给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带来诸多挑战。建设团队直面极度冻融、极端温差等严苛考验,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在“干透的海绵”上建道面。

      机场飞行区扩建面积超44万平方米,难点在于大部分地方需要填土。青海省机场建设指挥部工程部副总经理席昊指着平整的道面解释说,施工前,这里最大高差约40米,填方量达2520万立方米。更棘手的是,这里遍布湿陷性黄土,就像干透的海绵,遇水易湿陷,填土后难以保持平整。为此,建设团队创新“分层可控注水+振动压实试验”工艺,像打针一样对特定区域定量深层注水,避免了大水漫灌,再用压路机分层压实。

      “我们严把质量关,填土后每个月沉降量要小于3毫米,连续保持3个月才算过关。”席昊说,土层平均每30厘米就要回填、强夯,最高处填了160多层,为了不影响正常航班起降,大多只能在凌晨停航后施工,“虽然施工难度很大,但我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破解了业界难题,有效提高了飞行区的安全性、稳定性。”

      ——给桩基装上“大脚掌”。

      建设三号航站楼要打约2300根桩,最深超过60米,要穿透卵石层、细沙层、中风化泥岩层等数十种地层,地质情况复杂。“特别是‘卵石层+中风化泥岩层’,采用干成孔施工方法,卵石会塌方,湿成孔则泥岩遇水软化,怎么使施工更安全、桩基更稳固?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航站楼总包单位中建二局项目经理赵星辰介绍,施工人员采用“特殊配比泥浆护壁+桩端扩底灌注”的方法,保证成孔的同时,通过给桩底部安装“大脚掌”,让桩基站得更稳、支撑更强。

      ——为复杂工程匹配“智慧大脑”。

      该工程建设工期为5年,除去冬歇,实际施工时间仅38个月。施工区域紧邻现有运营区域,又有上百家单位同步施工,给工程管理带来极大挑战。例如,综合交通中心和航站楼的施工距离仅有约20米,空中要建高架桥、地上要修路、地下还得铺管廊,谁先建、谁后建,以及人员、机械、材料如何进场、数量多少,都必须有序管控。

      为此,建设团队集成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搭建智慧建造管理平台,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推演工程进度、预判风险点,组织各单位高效作业,让“千头万绪”变得“井井有条”。据测算,该平台帮助优化设计问题上千条,节约工期125天、资金2300余万元。“今后,该平台还可用于机场维护、检修、改造工作,助力全生命周期管理。”席昊说。

      新建航站楼打造展示青海新窗口,提供更多绿色、便捷出行服务

      机场三号航站楼中庭,屋顶镶嵌的一颗蓝色“钻石”光彩夺目。这块700平方米的天窗被称为“青海之钻”,映照着高原纯净的蓝天,也寓意青海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地位。一组“三江源·中华水塔”雕塑与天窗“水天相接”,黄、蓝、红三条飘带对应黄河、长江、澜沧江,从21米的空中蜿蜒而下,十分引人注目。

      “机场扩建工程,注重将绿色发展方式深度融入设施和服务。”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林详细介绍:采光方面,三号航站楼天窗面积达2.5万平方米,相当于屋顶面积的1/4,白天室内基本不用开灯;用水方面,新建超7000立方米雨水调蓄池,用于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用能方面,开空调、烧锅炉都实现分区控制。

      扩建工程投用后,旅客出行便捷性明显提升。

      在机场新建的智慧运行中心,航班动态信息实时滚动。“我们集成飞行区、航站楼、公共区等各部门数据,实现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等高效协同。”张海林举例说,比如飞机停靠廊桥的情况,以前靠人工统计,廊桥利用率不够高,如今是数字化采集,不但能优化当前机位分配,还能预测未来几小时机位占用情况,及时调整餐食、人员、车辆等服务保障。近期,机场日均航班量创历史新高,但航班靠桥率不降反升,从90%提升至近100%,大幅减少旅客往返远机位的情形。

      “针对排队较多的安检和登机环节,我们也大胆创新、升级服务。”张海林介绍,机场在国内率先启用三门通道自助验证闸机,配备多目相机技术,彻底解决了自助设备难以识别旅客尾随通过、抱小孩通过等问题,省去了人工核验身份证、登机牌的时间。此外,旅客到登机口无需出示凭证,可以直接刷脸,享受快速“无感”登机体验。

      青海湖、茶卡盐湖、昆仑山、马家窑彩陶……漫步机场指廊,仿佛走进一条文化长廊,为旅途增添更多乐趣。

      “作为向广大旅客展示青海的新窗口,航站楼特别注重将青海元素与机场设计深度融合,丰富人文机场新服务。”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延青说,机场处处可见青海标志性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设有藏毯、河湟皮影等互动体验装置,并开设了青海生物多样性微展馆,科普雪豹、黑颈鹤等特色动植物。机场还新增一批微压氧舱、智能感应更衣室和母婴室,让旅客出行更舒心。

      机场航班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预计能满足未来10年左右的运输需求

      红菜薹、豌豆苗、鲜蚕豆……早上9时,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互助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志鹏将2吨新鲜蔬菜打包装箱、送上货车。1小时后,货车开进西宁机场货站。16时10分,载运蔬菜的飞机抵达深圳机场。19时30分,这批蔬菜已摆上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的货架。从青海的田间地头到粤港澳的商超,全程仅10个小时。

      “我们的绿色农产品很受消费者喜爱,采收季每天都要发两三吨货。”付志鹏说,机场为农户提供了快捷周到的运输服务,还给予一定运费优惠,“借助空运,我们的蔬菜销售区域扩展到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种植面积从600亩增加到2000亩,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机场扩建,助推发展。“新建的三号航站楼面积达15.8万平方米,是一号、二号航站楼总面积的3倍多,加上综合交通中心、站坪和货站等,整个三期扩建工程大幅提升了机场综合保障能力。”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小森介绍,早在10多年前,西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就已超过400万人次的设计容量,制约了客货运增量提效。扩建后,机场设计容量提升至每年2100万人次,航班保障能力平均每天增加300架次,预计能满足未来10年左右的运输需求。

      张海林分析,短期看,工程总投资107.12亿元,最多时提供超过7000个岗位,还带动挖掘机、装载机、吊车、运输车等工程机械以及廊桥、行李系统等民航专业设备采购,助力当地稳就业、稳投资、稳增长。

      眼下,西宁机场的“产业助推器”作用日益凸显。今年以来,机场高原冷凉蔬菜货运量同比增长20%,龙羊峡三文鱼的货运出口量比去年增长5倍以上。扩建后,机场年货邮保障能力从4万吨增至12万吨,更多青海特色农产品将从这里飞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从一隅看一域,西宁机场所属的西部机场集团,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交通往来和协同发展。“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将有力增强西部地区机场群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力。一方面,通过打造西安飞西宁的‘陕青通道’,青海可以接入更多国际航线,助力内陆腹地跻身开放前沿。另外,通过加密西宁机场与西藏、新疆、宁夏等地支线机场的空中联系,区域之间能增进融合互动,促进要素循环流通。”任小森说。(记者 邱超奕)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