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北深山里“新农人”的三个惊喜

    2020年的夏天,風調雨順,湖北省竹山縣柳林鄉的煙葉長勢喜人。鄰居紛紛道賀,但老煙農楊開國蹲在田埂上,捏著沉甸甸的煙葉,眉頭緊鎖。

    “老王,別賀了。你算算,人工是一天一個價,燒煤的錢也一分沒省下!忙活一年,也就掙個辛苦錢。”

    那些年,他和鄉親們如同在“賭”年景。即便遇上好光景,利潤也常被飛漲的成本吞噬。

    轉機,伴隨著國家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而來。2023年春,在湖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推動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下,竹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將新型職業煙農培訓會送到了村裡。

    當技術員小劉講到“無人機植保一天能完成幾十畝,成本隻有人工三分之一”時,台下的楊開國“噌”地站了起來,滿臉不信。然而,在現場觀摩時,他親眼見証了科技的力量——無人機精准高效的作業能力,以及“智慧烘烤”系統讓烘烤變得如此省心省力。

    經過一番思索,楊開國決定勇敢地擁抱這次科技變革,成了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場“科技賭局”帶來的,是三重他未曾料想的驚喜。

    一重驚喜:成本“斷崖式”下降

    往年,僅請人打藥一項,一季下來人工費就要好幾千元。現在用上無人機,成本加起來不到五分之一。變化最大的是烘烤環節。過去燒煤全憑經驗,烤房火候難以精准控制,溫度稍有差池,一炕煙葉的品質就會天差地別。

    他至今還記得,那年夏天半夜兩點,烤房溫度異常,他急得滿頭大汗,隻好硬著頭皮給柳林煙站的技術員小劉打電話求助。電話那頭,小劉先穩住了他的情緒:“楊師傅,別急,我馬上到!”說完便騎著摩托車趕了過來,一直忙到天邊泛白。即便如此,因為傳統燃料和設備的固有局限,“以往受限於傳統烘烤工藝,總有部分煙葉品質不盡如人意,影響了整體效益。”用上“智慧烘烤”后,系統自動調控溫濕度,再也不用人力熬夜盯著烤房,更關鍵的是,烤出的煙葉顏色鮮亮、油分充足,徹底改變了以往部分煙葉品質不穩、賣不上價的困境。

    楊開國烘烤后的煙葉。楊大洪攝

    楊開國烘烤后的煙葉。楊大洪攝

    二重驚喜:效益“階梯式”增長

    今年,柳林鄉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春旱。當其他鄉親們還在為卷葉的煙苗發愁時,楊開國這位“新農人”已經有了新思路。

    “旱情一來,煙站的領導干部就第一時間帶著技術團隊下了田,幫助我們‘干墒覆膜’‘破井圍兜’。” 他不僅按照要求高標准完成了這些傳統抗旱作業,更靈活運用新裝備——將植保無人機投入抗旱,瞅准時機為煙葉進行噴水補濕與降溫。這套“土辦法”與“新裝備”的組合拳,讓他的煙田在普遍的旱情中,成了長勢最好、受損最輕的“標杆田”。

    年底一盤賬,結果讓他心裡有了底:在大幅減產的年份,他的畝產穩定在131.68公斤,上等煙比例達到了64.90%,超過了煙站的平均水平。刨去新投入,收入比往年“保本”時多出一大截。“有技術員在,有新技術在,心裡就踏實!”他感慨道。

    團棵期大田長勢。何永勇攝

    團棵期大田長勢。何永勇攝

    三重驚喜:身份“革命性”轉變

    最大的變化,發生在楊開國自己身上,他不再是那個整天灰頭土臉、為一炕炕煙葉品質不穩而愁眉不展的老農。他變得愛學習、愛鑽研,過去那個隻記簡單收支的舊本子,如今封皮已磨破,頁腳也沾著泥土,裡面卻寫滿了土壤數據、栽培要點、烘烤曲線,人也變得精神、自信起來。他成了村裡的“楊老師”,每天都有人來他的“智慧煙田”參觀取經。“老楊,你這個數據是咋看的?”“你這無人機教教我唄!”

    在大家敬佩的目光中,楊開國的干勁前所未有地高漲。在煙站的支持下,他主動聯合多位鄉親,成立互助組,共享設備和技術。“看著大伙兒都能跟著多掙錢,我這心裡,比我自己賺錢還舒坦!”這種被需要、被信任的成就感,以及作為榜樣的責任感,讓他找到了比賺錢更深層次的動力。

    無人機噴洒農藥。姚森崇攝

    無人機噴洒農藥。姚森崇攝

    夕陽下,楊開國的身影在“智慧煙田”裡顯得格外堅定。這位曾經的“老把式”,已將新農具與新思維融入了種煙的日常。他的故事,是鄂西北深山的一個縮影,更是中國千千萬萬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奮楫爭先的“新農人”的生動寫照。步履不停,革新不止,這正是新時代田野上最動人的希望。(姚森崇)

    (責編:周倩文、張雋)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