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農業農村局三名農技研究員組成的水稻測産驗收組,來到位於江蘇省地質局實施的灌雲縣洋橋農場鹽鹼地綜合改造現場,對現場100畝先行土壤改良的試驗田水稻進行測産,經過現場測産,畝産達到514.9公斤。
灌雲縣洋橋農場鹽鹼地綜合改造項目建設規模為113.4717公頃,土地整治後新增耕地102.6438公頃,新增耕地率為90.46%,全部為水田。項目實施以來,江蘇省地質局技術團隊,將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相結合,引入了“土方溯源跟蹤監測”機制,由專業檢測單位駐場對進場土方進行嚴格的土壤污染檢測,確保無污染、安全的土源進入項目區,從源頭為新生耕地築起第一道健康屏障。僅三個多月,完成100余萬方土方回填,並順利通過驗收,快速形成了38塊規整的條田。
針對該項目區土壤高黏性、高含水率、高鹽度且極易返鹽等實際特點,項目組打造了“空天地一體化降鹽”新工藝。在空中,利用無人機進行土壤和植物長勢監測,嚴控反鹽;在地面,則上演了一場“特種裝備秀”:針對高含水量地塊,創新性改造非擾動式土地平整設備進行作業,有效避免陷車;在淋鹽洗鹽環節,採用“曬田-履帶拖拉機旱旋-泡田-旋耕船溶鹽”的組合拳,打破板結,創造鹽分垂直淋溶通道。
土壤條件改善了,如何種、如何管成為新課題。項目積極探索“耐鹽品種+智慧農服”的鹽鹼地農業生産新模式。
在品種上,項目組開展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三級耐鹽水稻篩選試驗,優選出與當前鹽度相匹配的主要品種。在種植環節,因機械無法下地,項目組採取“全程輕簡式水稻種植農藝體系”,通過飛機完成直播、撒肥和打藥,解決了農業機械“下不去地”的痛點,極大提高了在特殊地塊上的作業效率和精準度。
在施工過程中,灌雲縣有關部門和圩豐鎮高度重視,和項目部通力配合,通過“淡水淋洗、生物質排鹽、微生物作用、結構改良”等科技創新手段,讓這片鹽鹼之地蛻變為高標準農田。雖然在即將收穫的季節遭受了連陰雨天氣,但是,第一年種植的水稻實測畝産達到514.9公斤,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在現場可以看到,收割機穿梭於田間,這些水稻將及時入倉,項目部也正在將耐鹼的小麥品種種植下去,積極推進“鹽鹼灘”到“米糧倉”的跨越,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雙贏。
江蘇省地質局灌雲縣洋橋農場鹽鹼地綜合改造項目項目經理孫立才説:“我們這片鹽鹼地改造項目共形成1539畝耕地,大家看到這沉甸甸的稻穗,是汗水與科技澆灌的奇蹟,省地質局專業團隊通過構建一套涵蓋‘凈土回填、立體降鹽、生物改良、智慧種植’的全鏈條技術體系,將曾經的茫茫鹽鹼地改造成千畝良田,做到當年大體量填土,當年種植,當年收益,為蘇北地區高黏性鹽鹼地綜合治理與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灌雲樣本’。”(吳晨光 宋兵 王建新)
11月19日,由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農業農村局三名農技研究員組成的水稻測産驗收組,來到位於江蘇省地質局實施的灌雲縣洋橋農場鹽鹼地綜合改造現場,對現場100畝先行土壤改良的試驗田水稻進行測産,經過現場測産,畝産達到514.9公斤。
灌雲縣洋橋農場鹽鹼地綜合改造項目建設規模為113.4717公頃,土地整治後新增耕地102.6438公頃,新增耕地率為90.46%,全部為水田。項目實施以來,江蘇省地質局技術團隊,將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相結合,引入了“土方溯源跟蹤監測”機制,由專業檢測單位駐場對進場土方進行嚴格的土壤污染檢測,確保無污染、安全的土源進入項目區,從源頭為新生耕地築起第一道健康屏障。僅三個多月,完成100余萬方土方回填,並順利通過驗收,快速形成了38塊規整的條田。
針對該項目區土壤高黏性、高含水率、高鹽度且極易返鹽等實際特點,項目組打造了“空天地一體化降鹽”新工藝。在空中,利用無人機進行土壤和植物長勢監測,嚴控反鹽;在地面,則上演了一場“特種裝備秀”:針對高含水量地塊,創新性改造非擾動式土地平整設備進行作業,有效避免陷車;在淋鹽洗鹽環節,採用“曬田-履帶拖拉機旱旋-泡田-旋耕船溶鹽”的組合拳,打破板結,創造鹽分垂直淋溶通道。
土壤條件改善了,如何種、如何管成為新課題。項目積極探索“耐鹽品種+智慧農服”的鹽鹼地農業生産新模式。
在品種上,項目組開展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三級耐鹽水稻篩選試驗,優選出與當前鹽度相匹配的主要品種。在種植環節,因機械無法下地,項目組採取“全程輕簡式水稻種植農藝體系”,通過飛機完成直播、撒肥和打藥,解決了農業機械“下不去地”的痛點,極大提高了在特殊地塊上的作業效率和精準度。
在施工過程中,灌雲縣有關部門和圩豐鎮高度重視,和項目部通力配合,通過“淡水淋洗、生物質排鹽、微生物作用、結構改良”等科技創新手段,讓這片鹽鹼之地蛻變為高標準農田。雖然在即將收穫的季節遭受了連陰雨天氣,但是,第一年種植的水稻實測畝産達到514.9公斤,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在現場可以看到,收割機穿梭於田間,這些水稻將及時入倉,項目部也正在將耐鹼的小麥品種種植下去,積極推進“鹽鹼灘”到“米糧倉”的跨越,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雙贏。
江蘇省地質局灌雲縣洋橋農場鹽鹼地綜合改造項目項目經理孫立才説:“我們這片鹽鹼地改造項目共形成1539畝耕地,大家看到這沉甸甸的稻穗,是汗水與科技澆灌的奇蹟,省地質局專業團隊通過構建一套涵蓋‘凈土回填、立體降鹽、生物改良、智慧種植’的全鏈條技術體系,將曾經的茫茫鹽鹼地改造成千畝良田,做到當年大體量填土,當年種植,當年收益,為蘇北地區高黏性鹽鹼地綜合治理與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灌雲樣本’。”(吳晨光 宋兵 王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