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奔涌不息,滋养着浙江这片鱼米之乡。
从“苏湖熟、天下足”的千年农耕文明,到新时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科技突围,浙江用占全国1%的耕地,创造了占全国6.5%的生产总值,还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
今年,浙江夏粮、早稻产量相继创新高,面积、总产、单产双双“三增”,正全力冲刺粮食产量“十连增”,生动地回答了“单产提升路径何在、潜力何在”这一关键问题。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浙江探索构建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农业“双强”牵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以“芯片”破题、“机插”提速、“AI”增效三维发力,书写着夯实粮食安全的时代答卷。
稻种的“浙式”突围
“甬优”系列是浙江水稻的一张金名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其中,种子是“芯片”。
今年7月,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龙游县五谷香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中组100”,在江山市宣林家庭农场的早稻攻关田和百亩方亩产分别达到850.85公斤和838.84公斤,首破800公斤大关,不仅再度刷新“浙江农业之最”早稻百亩方最高平均亩产纪录,而且刷新全国早稻单产纪录。
新品种是农户关注的焦点。“我比较倾向种植‘甬优’系列新品种。”浙江连作晚稻最高亩产纪录保持者、诸暨市伟罗家庭农场负责人詹建飞精细化管理着600亩稻田,打造了“浙稻晶”稻米品牌,实行订单销售,实现收入翻番。
“甬优”系列是浙江水稻的一张金名片。该系列水稻品种由浙江科研团队率先攻克水稻籼粳远缘杂交技术选育而成,不仅亩产较杂交籼稻提高100公斤以上,而且米质持续提升,成为浙江的“当家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
目前,浙江水稻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每年,浙江水稻品种在全国的推广面积超2500万亩,省外占七成以上。
除稻种外,小麦和油菜品种也喜讯不断。平湖市钟埭街道得稻家庭农场小麦最高亩产和百亩方亩产分别达700.94公斤和646.98公斤,实现攻关田首次突破700公斤、百亩方突破600公斤,双双创造浙江小麦亩产最高纪录;苍南采用“稻—稻—油”模式种植的油菜,百亩方亩产达182.65公斤,在全国油菜高产竞赛中居第一。
这些示范田,不断突破单产上限,成为带动周边区域的“灯塔”和“课堂”,让种粮农户“学有样板、干有方向”。
机插的“浙式”速度
水稻机插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今年,浙江将水稻机插作为提单产、推进机械化的重要举措。
每年受台风和大风天气影响,机械直播水稻容易倒伏。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直播稻生产促进水稻高产稳产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严格规范直播稻生产,大力推广水稻机插,减少撒播,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
很快,《浙江省水稻机插工作推进行动方案》出台,将水稻机插作为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重要内容,打响水稻机插“翻身仗”。
“机插不仅关系到整个粮油补贴政策的优化调整,关系到整个育秧、供秧、插秧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建,还关系到智能精量播种成套设备等先进工业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按照“优种优补”思路调整规模种粮补贴政策,适度提高机插的补助额度,对撒、直播等粗放型种植方式逐年减少补助额度,进一步清晰政策导向。截至目前,全省78%的县(市、区)已制定机插补助政策。
农忙时节,嘉兴南湖区的插秧机开足马力,跑出插秧“加速度”。该区星火农事服务中心的机插版图呈跨越式发展,从前年的几百亩、去年的2000多亩,再到今年7000亩。周边农户的育秧习惯,也从7寸盘(25厘米)改成9寸盘(30厘米),“育秧用盘量更少,服务效率更高,机插成本更低,水稻植株更健壮,病虫害更少。”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过去弯腰插秧累断腰,忙活一天也插不了多少。现在机器跑一趟,效率提高近40倍,还能减少草害和病虫害,实现省工、节本、提质三重效益。”当地种粮大户感慨道。
育秧,是推广水稻机插面临的最大难题。江山家源家庭农场育秧中心找到了解决窍门。该育秧中心今年育秧120多万盘,列全省前茅,其中75%秧苗采用“二段式”育供秧模式,即播种、催芽由服务中心采用工业化技术完成,保证出芽率和质量,后半段成秧由农户按就近原则育秧,大幅提升育秧能力。
“机插扩面速度大大超过预期,目前已在建大田育秧轨道。”常山县同弓乡再生稻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全省早稻种植面积212.28万亩,其中机插面积130.19万亩,机插率61.33%,与去年相比,机插面积增加54.4%、机插率提高19.36%。在南方省份列第二位,名次比去年提升10位。“已超过了原来制定的2026年计划目标。”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浙江早稻亩产418.6公斤,居全国第二,较去年增产3.3公斤。从早稻监测点数据对比来看,早稻机插种植方式较机直播种植方式亩均增产57.7公斤,亩均效益提高70元。
当前,浙江正加快补齐农机短板。除了机插,精量条播技术将成为小麦、油菜的主要种植方式。专家测算,小麦条播可增产10%—20%,油菜条播可增产15%—30%。按每亩增产50公斤测算,全省油菜将增产2亿多斤。
如今,浙江持续布局动平衡拖拉机、智能水田除草等机械的研制攻关,强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农机人才,全力构建现代化农机服务体系。
AI的“浙式”管护
“AI+”是粮食安全战役的“尖兵连”。
在水稻生产季,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一架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无人机对下方稻田进行航测,拍下高清影像后实时传回金华市“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
“这台设备搭载多光谱相机,结合AI模型算法,可预测病虫害风险,检测土壤肥力变化,提供施肥建议,精准评估作物长势。”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在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的百亩稻田,一只智能巡检机器狗在田埂间灵活穿梭,实时扫描作物长势、分析病虫害、采集气象数据,通过5G网络将农田信息传回云端,成为农田里的得力助手。
寻田智能机器狗(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浙江数字经济发达,拥有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为‘AI+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从卫星遥感监测农田墒情,到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自2024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以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已在浙江“三农”领域得到全方位全链条的推广应用。“浙农码”已接入24个省级应用、102个地方应用,汇集372项涉农服务,累计赋码用码量超7.1亿次。从播种到收获,AI正重塑粮食种植的每一个环节。
金华市低空+农事服务中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之举。今年3月,由多家部门联合打造的AI水利机器人“智慧小禹”和“智小川”上线。据介绍,防汛应急期间,水利机器人可担任秒级响应防汛“智囊团”,有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目前,全省16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15万亩。今年,浙江还专门出台《农田沟渠修复整治和平原涝区治理方案》,计划于2025年至2027年,投入资金58.2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平原涝区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灾毁农田基础设施修复等“六大工程”,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浙江,科技与数字正深刻重塑着粮食生产的逻辑与图景。破解资源之困,筑牢安全之基,这幅徐徐展开的“粮食安全新图景”,是科技与土地的深情对话,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共生,更是“国之大者”在省域实践中的生动诠释。(来源: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