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1月24日电 地处贵州南大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坐拥连接珠三角和北部湾入海通道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扎实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农”成绩单。全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巩固,特色产业发展能级跃升,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十四五”期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4%,2024年产值达520.66亿元,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54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24元,2025年预计达18681元。收入分配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三五”末的2.8:1收窄至2.5:1,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业“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
近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12万亩水稻喜获丰收。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近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12万亩水稻喜获丰收。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稳产增产底气足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稳产增产底气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稳产增产底气足
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五年来,黔南州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累计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86.12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54.3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21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61%,为粮食生产筑牢硬件支撑。
在此基础上,全州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400万亩以上。2024年粮食单产同比增长2.38%,平塘县安纳坝区水稻单产创下1086.9公斤的全州新高,位列全省第二。预计2025年,全州粮食产量有望实现13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60亿元,粮食“压舱石”作用愈发稳固。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品牌效益双提升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品牌效益双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品牌效益双提升
立足山地特色,黔南州聚焦生猪、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刺梨六大主导产业,实施“3个100”工程,构建起独具优势的“1+6”主导产业发展体系,产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
生猪产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率从2020年的31.9%跃升至2024年的53.99%,排名从全省第六升至第三。茶叶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年产量由3.64万吨增至6.70万吨,增幅达84%;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5.88亿元,2022年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国际性突破。2024年,蔬菜、水果、中药材产值分别达210亿元、89亿元、31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4月13日,贵州省都匀市城市推介活动在广州市花城广场举办。新华社记者 王瑞平 摄
4月13日,贵州省都匀市城市推介活动在广州市花城广场举办。新华社记者 王瑞平 摄
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黔南州已建成茶产业路180余条、500余公里,配备50辆冷藏车和10万平方米标准化仓库,在北京、西安、上海建成都匀毛尖运营中心,并打造10个茶旅景点。目前全州茶叶产业从业人员达42.66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从“十四五”初期的1.23万元增至1.86万元,增幅超51%。
延伸产业链条,融合发展添动能
延伸产业链条,融合发展添动能延伸产业链条,融合发展添动能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黔南州推动生猪、刺梨、中药材等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十三五”末的53%提升至2024年的64%。2024年全州入统农产品加工主体达1217家,较“十三五”期末增加436家。
在经营体系构建上,黔南州形成“小农户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引领、种养大户与家庭农场为牵引”的现代农业模式,新增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1家、合作社608个、家庭农场4788家。
在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金海雪山”景区,游客乘坐观光小火车观赏油菜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金海雪山”景区,游客乘坐观光小火车观赏油菜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产业兴村强基,乡村振兴谱新篇
产业兴村强基,乡村振兴谱新篇产业兴村强基,乡村振兴谱新篇
黔南州将产业发展与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21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累计投入产业55.59亿元,覆盖带动脱贫群众76.37万户(次)。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3.89%,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0.79%。通过盘活处置项目资产570个,共计14.19亿元,处置率达98.79%,位列全省第三,带动经济增收3581.54万元,其中农村集体经济增收1034.19万元,带动4000余名农户就业,实现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