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新怡 通讯员 孙陶 张芝
本报讯 11月25日,杭州市召开以高质量法治服务保障创新活力之城建设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法治服务新质生产力、护航城市创新发展的扎实举措与阶段性成效。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杭州市司法局紧扣市委、市政府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决策部署,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系统推进“十大行动”“二十条举措”,推动法治服务从制度供给、风险防控到服务赋能全面发力。
在筑牢法治根基方面,杭州坚持立法先行,以前瞻性制度供给为创新发展“铺路架桥”。《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修订)》等一批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立法项目稳步推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立法探索也同步展开。同时,全市严把政策“出口关”,对涉企政策文件实行全链条合法性审查,筑牢产业创新的法治“防火墙”。
法治服务的效能直接关系营商环境的优劣。杭州在“拼政策”的同时更“拼服务”,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网,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等力量,建立“速调快裁”通道,并在全市3000余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增设知识产权咨询功能。此外,杭州持续深化商事调解服务体系建设,前三季度全市民非调解组织成功调解纠纷13.6万件,并推动商事调解进园区、入商圈,助力企业高效解纷。
一个让企业安心经营的监管生态,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沃土。围绕优化监管生态,杭州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原则,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今年以来,全市涉企行政处罚案件数、罚款金额、现场检查次数均实现显著下降。依托“数字+法治”融合优势,杭州还推动“司法大脑”平台升级,拓展AI法律咨询、智能合同审查等应用,以科技赋能提升执法效率与服务普惠度。
为助力企业“走出去”,杭州积极建强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推动本土律所全球布局。目前,全市已有30余家律师事务所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欧美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海外服务网点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发布会上,杭州市司法局新闻发言人、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军介绍,近期,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发文命名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杭州市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标志着“十四五”期间法治杭州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将继续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高水平的法治服务,为创新活力之城建设保驾护航,让法治成为杭州最显著的城市特质和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李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