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以来,重庆、湖南等地警方先后侦破了利用改装无人机挂载利箭,射杀野生动物的非法狩猎案件,警方提醒,这种捕猎方式还有误伤人类和家禽家畜的风险。而与此同时,陕西、湖北部分地方的林业部门也把这种捕猎方式用于控制野猪种群泛滥,避免侵扰村民的生产生活,达到了预期效果。“无人机捕猎”存在哪些风险隐患,如何安全合法地开展?
湖南邵阳的一起无人机非法狩猎案,线索来自捕猎者发布的短视频。邵阳市公安局双清分局治安大队民警陈丹若介绍:“通过红外热成像判断出猎物的位置以后,他利用无人机挂着特制的弩箭,用他们的行话叫‘牙签’,无人机飞到猎物的上空,瞄准猎物以后远程操纵投放‘牙签’。‘牙签’的头部装有一个十字开刃的弩箭,通过重力加速度形成的杀伤力射中猎物以后,基本上猎物当场就会死亡,或者丧失行动能力,基本上命中率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七八十。如果是野鸡、野兔等小动物,无人机就不会挂‘牙签’了,就挂那种捕兽网,一张网直径两米左右,投放下去罩住野兔、野鸡。”
湖南邵阳,嫌疑人指认狩猎用的无人机、箭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而重庆永川的非法狩猎者在无人机上挂载的除了利箭,还有钢球。永川区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副支队长刘盛介绍:“箭头和箭矢是从网上买的,还有重力钢球也是从网上买的。箭用来射杀大型的动物,钢球用来砸小动物,比如野兔等。重力钢球的直径就几厘米,重量一斤。”
重庆永川,警方查获非法狩猎工具和被猎杀的野生动物(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永川警方查获被猎杀的果子狸、野兔;邵阳警方则是在嫌疑人的住所发现了冷冻的保护动物。
陈丹若说:“有些卖出去了,有些自己食用了。大型一点的动物比如麂子,还有野猪等。本案中也猎杀过一只豹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受访的各地警方都表示,使用无人机捕猎,除了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还可能误伤人类和家禽家畜。“从其工作原理来说,通过热成像发现动物,就是一个影子。如果人判断不了,对地面的人畜会造成严重危害。”刘盛说。
陈丹若说:“虽然山林里面可能有人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也会有。万一把‘牙签’高空投放,识别失误,瞄准的是人,就会危及生命。”
部分地方也在利用无人机捕猎技术控制野猪等动物的数量,避免侵扰村民的生产生活。在位于秦岭北麓的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当地林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告诉中国之声,这项工作经过审批备案,由专业人员实施,只针对野猪,并采取了多项安全保障措施。
“必须是在空旷的地方作业,就是在上面没有遮挡的情况下。是组网式的,用侦查无人机先发现和判定,确认以后再启动其他无人机去攻击。根据红外技术特点,一般天气热的时候就在晚上开展,因为晚上动物的体温跟地温出现明显差别,用红外可以更好地搜索。温差太小,容易出现失误。我们也是有序地组织,比如今天晚上在这个村要开展,让村里通知,相当于让村里的人不外出,采取各种方法尽量规避安全风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位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至10月,渭滨区完成猎捕200头野猪的任务,达到预期效果。但仍然对这种方式持谨慎态度。他说:“我们这个方案也是按照试点来搞,因为第一次和第三方公司合作,到底还是心里没底。但是通过实施,我们觉得效果还可以,老百姓很支持,还给我们林业局送锦旗了。我们明年想换一种更安全的方式看一下效果。如果两者的效果相差不大,我们更愿意采取一种更安全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在各地警方公布的无人机非法狩猎案件中,嫌疑人使用的无人机大多经过不同程度的改装,挂载的箭头等从网络平台购买,或者由本地工厂加工。相关报道受到关注后,目前一些电商网站已经限制了相关产品和关键词的搜索结果。
使用这些工具捕猎,合法与非法的边界何在?浙江台州市公安局低空安全保卫支队政委胡上杰介绍,《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有明确规定。
胡上杰说:“对于改装和挂载的投放,条例是有相应规定的,运载危险物品或者投放物品,应当按照条例提出飞行活动申请。”
而由无人机从三四十米高空投下的利箭,还可能属于管制刀具。
“对于管制刀具是有明确认定标准的,具有三个刀刃的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或刀尖角度小于60度、刀身长度超过150毫米的单刃、双刃或是多刃的刀具,都算管制刀具。因为网络销售有一些图片显示不全,角度不清晰,这就不容易对网络销售环节进行管制刀具的监管。”胡上杰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禁止使用毒药、爆炸物等八类工具进行猎捕,其中不包括无人机和利箭。但法条中同时规定,除此之外的禁用工具,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并公布。在重庆永川区的案件中,林业部门、动物学专家和司法鉴定机构三方共同论证认定,涉案的工具属于猎捕禁用工具。
刘盛说:“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没有明确列入这个工具,但是我们通过专家还有司法鉴定机构,对该工具的杀伤性和捕猎效率进行论证,认定其就是一种禁用工具。”
浙江台州警方建立的低空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胡上杰表示,加强低空安全监管能力,也将有效控制无人机的非法使用。
胡上杰指出:“所有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都分为微、轻、小、中、大这五类。除微型以外的无人机,飞行动态信息都需要向国家平台进行报送,微型、轻型、小型三类还应当向周边进行播报。2024年之后生产的合法无人机,都应该具备这些功能。但是目前市场上很多存量无人机还不具备相应功能,存在不被监管情况下飞行的可能。所以目前各地公安机关也在大力加强低空安全的监管能力建设,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大力推广感知网的建设、感知能力的建设,就是低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总台记者郭琎 牟亮 陈武 于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