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南湖区凤桥镇新篁社区王氏民居文保点的屋顶存在穿漏隐患,通过无人机巡航被敏锐捕捉。文保员在屏幕前,清晰察看了实时传回的高清画面,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至文物管理部门,启动了相应的修缮程序。
这也是凤桥镇近年来积极探索“科技护文”路径的缩影。作为南湖区文物资源最密集的乡镇之一,凤桥镇辖区内散布着60处省市级文保单位、文物登录点及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它们大多坐落于乡野深处,有的甚至隐于田埂荒径尽头,车辆难以通行,传统巡查模式长期面临着人力消耗大、覆盖范围有限、细节观察难等现实困境。
“在过去,全镇仅依靠一支13人组成的巡查小队,每位队员需频繁往返于各文物点之间,平均每月对每个点位开展约两次实地巡查。”凤桥镇社会事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制于地理位置与视野局限,不少古建筑的结构细节难以近距离查验,潜在风险难以及时察觉。
随着无人机机场舱盖缓缓开启,一架无人机在凤桥镇文保员的远程操控下,自栖柽村村委基地起飞,精准飞向一公里外的市级文保单位——南星桥。短短几分钟,无人机便悬停于古桥上空,开始对文物本体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此刻,文保员无需亲临现场,只需端坐办公室电脑前,不仅能清晰掌握文物即时状态,更能将高清航拍影像实时传输并保存至本地,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式的文物巡查。
为破解文物保护中“看不到、走不到、查不细”的难题,今年初以来,凤桥镇经过科学规划与精心选址,在镇域范围内布设了十个无人机巡航点位,依托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及智能调度系统,构建起一张高效的无人机协同作业网络,实现了全域文保点的自动化巡航覆盖。巡查频率由原来平均每月两次大幅提升至每周一次,文物保护工作的时效性与覆盖面得到有效提升。
无人机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眼巡查的物理边界,更将文物保护推进至“数智化”的新时代。每次巡航任务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高清航拍图,为后续的文物保护、修缮决策与档案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凤桥镇文物保护的内在逻辑——风险识别从“事后响应”转向“事前预警”,文物保护由“被动抢救”迈入“主动守护”。
从徒步丈量到云端巡检,从人力有限到科技赋能,凤桥镇通过巧用无人机这把“智慧钥匙”,打开了乡村文物保护的新局面。过去依赖13人小队月巡两次的模式,已升级为人机协同、周巡一次的高效机制,既减轻了基层文保员的工作负担,也筑牢了文物安全的数字化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