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展望“十五五” 共绘新画卷】

      数据: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加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比2020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比2020年增长12.3%,持续36年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减少262.5万吨,下降5%。“十四五”时期,全国绿色、有机、名优特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8.6万个。

      案例:

      “现在种地和以前差别大了去了!以前吭哧吭哧扑在地里干,汗珠掉地摔八瓣。再看现在,天上飞着植保无人机帮咱施肥喷药,地上跑着播种机、收割机,效率那叫一个高。地里的玄机也不少,都是高标准农田咧!埋的有滴灌节水管,还有旱能灌、涝能排的排灌沟渠。地头装的还有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设备,有问题了手机软件就能接到通知,先进得很。”望着刚刚播完冬小麦的良田,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向阳村农户韩里齐感慨道。

      变化,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上。

      初冬来临,嘉祥县马村镇乡润农业合作社的吊袋木耳种植基地里,菌棚内50万袋菌棒垂直悬挂,肥厚光亮的木耳叠得好似“高楼”,工人们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

      “‘木业废料—菌包—肥料’的闭环产业链把原本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这些以槐木榆木为原料的吊袋木耳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另外,现在农业生产越来越智能。”合作社负责人胡建生脸上透着自豪,“以前菌包生产靠人工,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智能化改造升级后告别了‘人拉车运、弯腰摆包’的模式。”

      满载菌包的菌框沿轨道平稳自动传送,精准对接养菌室入口;叉车有序穿梭,将菌框批量送入恒温养菌车间;养菌室外墙的电子显示屏上,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一旦超标自动报警……“这套智能化运作系统,不仅让菌包培育环境更稳定,也提升了养菌成活率。”技术员杜春英笑着说,“这个‘数字工厂’每天能产出2.5万袋优质菌包。现在不少村民主动来咱们合作社学技术,基地还带动了村民增收,比如今年采收季就有70多人就近就业,仅采摘环节就为务工村民带来平均每天120元的收入。”

      专家点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

      从“靠人力”到“智能管”,从“一季产”到“多季收”,当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发生质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从“保供给”向“保安全、提质量、促效益”的多维目标迈进。

      强化综合产能的核心是筑牢“硬支撑”的根基。未来五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依然是头等大事,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要继续严守耕地红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持续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稳产高产;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攻坚突破,为提升产能注入强劲动能。

      提升质量效益的关键在于做好“链”的文章。要全力延展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更多农产品变为高附加值产品。补齐冷链短板,建设覆盖田间地头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减少产后损失,保障农产品品质与价值。着力做强品牌链,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转变,完成从“提篮小卖”到农业现代化的升级。

      筑牢产能根基和提升质量效益还需要富有活力的经营体系。要着力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更加紧密、长效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小农户顺畅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局,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广大农民共享。

      (本报记者 陈晨)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