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这十大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整体态势。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指出,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断拓展提升。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未知世界。
一方面,科技创新为科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素材和新动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为科普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科技创新为科普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科普传播更加便捷、高效、精准。
另一方面,科普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公众反馈又为创新指明方向,形成良性循环。科普还发挥着“公共政策沟通桥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的接受度和支持度。及时、准确、全面的科普,能够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疑虑,引导社会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创造良好氛围。
此外,科普能够促进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助于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发展。
十大热词之所以“热”,正在于它们回应了公众的期待,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在一个技术加速迭代、不确定性加剧的世界里,科普提供了一种“认知安全感”——它让我们理解变化,参与变化,甚至引领变化。真正的科普,不是把答案塞给公众,而是点燃提问的勇气;不是描绘确定的未来,而是拓展想象的边界。
当然,热词的流行也可能带来“概念泡沫”——人们熟悉名词,却不解其意;追捧趋势,却忽视根基。此时,科普的责任便在于“祛魅”与“赋智”,既要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也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让公众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理性看待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透过十大科普热词,我们看到,科普正实现从“边缘辅助角色”到“核心驱动力量”的关键转变,它不再是科技创新之余的点缀,而是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