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航空公司过度“锁座”薅羊毛的行为,成为过去时!

    优质座位被过度锁定、解锁机制变相收费……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一份消费调查报告指出,国内10家主流航空公司普遍存在过度“锁座”问题。“锁座”行为一度被航司默认为“行业惯例”,而这份详尽的报告以充分的调查说明,这其实是通过限制消费者选择权,变相增加乘客负担的薅羊毛行为。

    乘坐交通工具无论是线上购票选位还是线下买票占位,“先到先得”是大众的普遍认知,但乘坐飞机的场景却往往遭遇“选座例外”。不少消费者买机票选座时,为了空间宽敞、观赏景色、方便进出,偏好前排、靠窗及靠过道等座位,但现实中可供选择的座位却极为有限。航司往往仅开放中间区域、机尾等舒适度较差的座位供免费选座,舒适度高的座位则需要额外付费。上述调查显示,10家航司经济舱购票阶段锁座比例介于19.9%—62.1%之间,均值达38.7%。

    航空公司过度“锁座”,真的有其合理性吗?

    一方面,“照顾”会员不足以成为“锁座”的理由。不少航司规定,通过会员积分或里程兑换可优选座位,这看似是奖励“老主顾”的福利,牺牲的却是更广泛消费者的权益,普通乘客缺乏积分累积渠道,只能被动接受普通座位。对于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来说,若想贴着舷窗看一眼空中风景,很可能会因为“锁座”而成了奢望。

    另一方面,同一等级舱位,也不应区分三六九等。除了用里程或积分兑换座位,一些航司甚至还变相出售优选座位。此前网络上不少消费者投诉反映,一些航司选座需要额外收费。此次消费调查也发现,部分航司进一步增设付费路径,开放积分或里程付费购买座位,无论是赤裸裸加价选座,还是变相的“以量换座”,实质都是将“基本座位选择权”拆分为付费服务,变相提高消费者出行成本。

    出于安全和特殊服务保障需要,锁住一定座位可以理解,但当大面积“锁座”俨然成了航司的一项增值服务,这不仅影响的是民航的整体声誉,还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与自主选择权。在此次江苏省消保委约谈被调查的10家主流航司后,我们期待各大航司切实承担起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积极回应消费者合理诉求,确保购买同等票价旅客享有平等的选座机会,让一些航司靠过度“锁座”薅羊毛的不良形象成为过去时。(郑生竹)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