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大源街“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公示牌(广州市城管局供图) <!—-> |
<!—->
广东建设报讯 记者钟梓骥、通讯员成广聚报道:一针一线,“绣”出方寸之间的蝶变;一角一落,见证老街居民的欢颜。广州城管坚持多元共建、制度创新和规范管理,推动城市容貌品质显著提升。
多元共建,老旧社区焕新颜
广州城管以“社区绣花”行动回应民生关切,通过汇聚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持续发展”的老旧社区容貌焕新之路。
越秀区黄花岗街云鹤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挤、三线杂乱、消防设施缺失,曾是压在老街坊心头的三块“大石头”。面对这些顽疾,广州城管联动街道、企业、专家和社区居民,摸索出一套“居民提需求、政府搭平台、专家画图纸、企业出资源”的创新模式,给社区腾出了900多平方米公共空间。网格党群驿站、共享庭院陆续建成,曾经的杂乱角落,变成了整洁有序、充满人情味的“共享客厅”。
面对三线杂乱的“老大难”问题,社区联动环卫工人组织起自有维护队,并购置云梯开展常态化整理。治理成本降了下来,社区面貌也清爽起来。
周边居民坦言:“现在住得才叫舒心!”这场城管牵头、大家一起干的“绣花”行动,正让这座老社区越活越年轻。
制度创新,“执靓”城市门面
在广州,“执靓”不仅是生意人对门面的讲究,更逐渐升华为一座城市对品质的追求。2021年起,广州城管将“门前三包”内容标准升级为“三净”“三好”“三不”,大力推行“一区一镇(街)一策”的落实,推出“羊城最美商铺”评选,探索出“自律+激励”的治理新路径。
走进白云区大源街,商户门前的水墨电子公示牌格外醒目。街道以“一店一码”系统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治理闭环。在推动自律的基础上,大源街建立起“每月一评、每季一奖”的星级激励机制,整改率达90%以上的商户可获得星级认定,进一步激发大家落实责任的主动性。截至今年10月,该街道每月通过系统下发问题约972宗,商户自行整改率达93.32%。
目前,广州累计99个镇(街)“门前三包”落实成效显著,累计解决经常性、易反复的市容问题260万余宗,建立自律组织56个,探索出分级分类管理、科技赋能监管等新机制10余项。
规范管理,激活城市新价值
户外广告与招牌的设置管理,既关乎市民“头顶上的安全”,也影响着城市的“脸面”与经济活力。广州创新运用无人机航测、车载移动扫描等前沿技术,对全市范围内的广告招牌进行“CT式”全域普查,为超过25万块设施建立精准数据库。
同时,通过出台全国首个《户外广告位置使用权公开出让实施管理办法》,成功破解“谁来出让、怎么操作、如何分成”三大难题,填补了制度空白。这一市场化举措累计出让公有物业广告位100余处,成交金额高达10.7亿元,并带动形成近百亿规模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这些收益被明确规定用于反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形成“资源-资产-资本-公益”的良性循环,打通户外广告为城市创造价值的“最后一公里”,让城市治理成果最终惠及于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