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生态修复,梅岭云端索道沿线实现“见绿不见土”,与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苍翠浑然一体。记者 吴志刚摄
11月22日,南昌鱼目山公园内绿树成荫,蜿蜒的亲水步道被层层绿植环绕,傍晚的夕阳透过枝叶洒在水面,犹如碎金闪烁。这样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淤泥堆积、水质为Ⅴ类、杂草丛生的工业遗留地。鱼目山公园的嬗变,正是南昌公园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
作为“国际湿地城市”,近年来,南昌市以水为笔,通过系统性水环境治理与公园建设的深度融合,将昔日的城市荒芜角落打造成市民身边的生态乐园,构建起“一江十河串百湖”的城市公园体系,让生态修复与民生需求在碧波荡漾中实现了双向奔赴。
荒角焕彩
织就生态交融锦带
“这里位于南昌经开区与红谷滩区交界处,以前这一片都是杂草和围墙,哪想到现在能变得这么美!”家住鱼目山公园附近的刘先生望着眼前的美景感慨万千。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
工业遗存的保留是鱼目山公园的一大特色。公园南侧保留着原中石化油库区厂房建筑群,这些工业设施没有被拆除,而是融入新景观。环湖观山绿道全长6.18公里,串联起文渊桥、海绵湿地、百鸟台等节点,周边疏林草地、青山林地、湖泊湿地相得益彰。
鱼目山公园的建设得益于南昌对鱼目山及周边区域实施的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孔目湖水质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过去,孔目湖水质问题一直是区域环境治理的“老大难”。常规的湖面清理、岸线维护,如同隔靴搔痒,难以根治水体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顽疾。
面对这一困境,当地多个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了“引赣江活水补源”的方案:首先实施湖体清淤工程为湖水“减负”,再引入清澈的赣江活水,让湖水“流”起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最后,构建以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为核心的水生态自净系统,实现“清水入湖—生态净化—循环流动”的可持续生态链,从根本上改善孔目湖的水质。
鱼目山及周边区域的提升改造工程,作为南昌经开区与红谷滩区“等高对接”的重要举措,不仅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还促进了南昌经开区与红谷滩区的融合互通,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顺着鱼目山公园往南,南昌计划在乌沙河东岸堤顶公路以东、省重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以北、碟子湖大道以西的区域内,建设投书浦公园。该公园将深入挖掘“洪乔投书”历史故事,通过打造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等景观设施,让市民在享受生态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沿乌沙河修建的绿道将把新建区、红谷滩区和南昌经开区紧密相连,形成一条贯穿多个区域的绿色生态长廊。
系统妙策
唤醒城市文化活力
以水环境治理推动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打造一处、带动一片。水环境的改善是南昌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系统性的水环境治理,不仅能重塑单一公园的生态格局,更能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让城市生态网络更加紧密、完善。
11月24日,记者走进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看到,整洁的步道旁绿树成荫,湖水清澈见底。湖面上,几只水鸟掠过,时而轻点水面,激起圈圈涟漪。湖岸边,水生植物错落有致,与原有的陆生植被相互映衬。这般美景正是南昌全面推进生态治理的真实写照。
前不久,南昌在象湖中心复建了承载千年文脉的豫章书院,青砖石基、朱漆门柱、绿琉璃瓦,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与周边景观相得益彰,不仅为公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市民在享受生态美景的同时,还能触摸历史、感受文化,实现生态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九洲高架桥下运动空间是南昌今年新晋公园之一,总体格局为一条健身道串起健身运动区、绿色休闲区、疏林草地区、环湖游览区四个功能区。传统的城市公园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功能比较单一。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在这次改造中为公园加入了体育和文旅等属性。
南昌公园建设的可持续性,源于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2024年实施的《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将公园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条例》明确要求:新建公园绿地海绵设施达标率100%,既有绿地改造达标率80%以上,违者将处以项目总投资5%至10%的罚款。严格的法规要求与处罚措施,为公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了公园建设的高质量推进。
在管理机制上,南昌还首创“公园物业化”模式。以南昌高新区鱼尾洲公园为例,管理团队开发出“五色管理法”:红色区域为危险警示区,每日巡查3次;橙色区域为设施维护区,实行“15分钟响应”机制;绿色区域为生态保育区,采用无人机巡护;蓝色区域为亲水活动区,配备救生设备;黄色区域为文化展示区,定期更新科普内容。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公园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其他城市公园管理的借鉴典范。
生态助力
铺展城市兴盛华章
公园建设不仅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民生福祉,还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以艾溪湖湿地公园为核心的“湿地经济圈”,初步形成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集群,集群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有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生态公园建设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城市品牌的显著提升上。在英国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上,南昌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2024年,南昌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生态旅游占比较高,成为推动南昌旅游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站在南昌赣江市民公园的观景平台上,一幅壮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绿树成荫、碧水环绕、鸟语花香,市民们在家门口的“生态客厅”享受着悠闲时光,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根据《南昌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年)》,南昌将构建“一湖三脉,两屏多廊,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整合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和自然人文资源,系统性布局四类市域绿地。计划到规划期末,城区将建成40多个生态公园、100多个城市公园、2000多个社区公园,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色生活圈。(记者 康春华 徐立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