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28日讯初冬时节,在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的一座山上,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今年新入职的青年地质队员陈宗霞、葛振宇正在师傅刘同的带领下,仔细踏勘观测,研判岩石性状,然后将详情采集至工作手簿……这样的动作和步骤一上午就要重复上百次,最终由点到面,由块到片,将绘制出精准的工作区地质石样图。
微冷的风吹乱了头发,工装上沾着泥土和苍耳,这样的工作场景,已经持续一月有余。外人看来环境艰苦,过程枯燥,但这俩年轻人却乐在其中。他们笑呵呵地说,实践出真知,地质工作就是要在一线摸爬滚打,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而在四川省海拔3000-4000米的雪山峡谷中,七队四川康定色郎沟大理石矿勘探项目组青年地质队员苑广尧和刘银龙正在进入密林区域,每次他们总能凭借矫健身手和灵活走位,在荆棘丛生中为项目组开辟道路,展现了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的担当与作为。
近年来,在七队“一对一”“传帮带”良好机制的实施下,这群以“90后”“00后”为主力的青年地质队员,正以山野为纸,以锤凿为笔,以脚步丈量山河,用科技赋能发展,为“大地把脉”注入青春动能。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不摘“星月”誓不回
“对地质工作的无限热爱,是我们无惧高原、扎根边疆最深沉的力量。”这是七队老地质工作者经常对年轻地质队员说的话。
事实上,老地质队员们早就练就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遇事沉着冷静,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的专业素养。如今,他们又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着这群年轻地质队员,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言传身教,将“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接续传承。
年过55岁的杨学生,既是七队哈密项目组负责人,也是去年刚毕业的00后研究生刘鹏震的“师傅”。杨学生不仅自己冲锋在前,更将30余载积累的野外经验倾囊相授给年轻地质队员们。从如何精准观察露头、辨识矿物特征,到在复杂地形下安全高效作业、室内资料整理,他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传授,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守护者,把自己的智慧与心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青年一代。
为响应省地矿局党委提出的“地质援疆”的号召,1991年入职的“老地矿人”的李宪栋,带着3名年轻队员每天徒步20公里,在无垠的戈壁滩上书写他们的“地质论文”,被队里的年轻人称作“行走的教科书”。李宪栋把经历变成案例,总结出的“五步攀岩法”:试重心、找支点、三点固定、缓移步、勤观察,已成为队里攀爬陡崖的标准流程。李宪栋带出的20多名队员已成为业务骨干,其中5人获省部级找矿奖。
据七队人事科科长袁丽伟介绍,奋斗在一线的地质队员们,80%以上都是中青年。“这些年轻人认真好学,在‘师傅们’的培养带领下,成长很快。他们有思想、有办法,工作效率高,做事积极主动,正在逐步成长为地质找矿、地质报国的主力军。”
这源于七队党委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建立的“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制定了《“师傅带徒弟”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考核措施,摸清了符合条件的“师傅”人选和近三年新入职职工基本信息,根据专业方向确定“师徒结对”名单。举办“师徒结对”启动仪式,通过部署方案、签订协议、情况反馈和量化考核等系列举措,营造出了“老带新”“传帮带”的浓厚氛围和十足干劲。
吾辈岂是蓬蒿人,我以丹心照汗青
科创的应用带来颠覆性革命,地质找矿更是如此。七队的青年地质工作者们将科技创新与传统地质工作深度融合,用数字技术为传统地质工作注入新活力。
王宇,在历次“技能兴鲁”地质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斩获个人与团体奖,荣获2024年“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取得10余项厅局级科学技术奖、主导实施60多个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王宇创新提出的“仿生修复法”,利用矿坑凹陷地形蓄雨成湖,在岩壁上钻孔植入“生态棒”——这种装满腐殖土的长管既能固土,又能为草种提供生长通道,将废弃的临沂诸葛铁矿矿坑变成92亩的生态绿毯,引来野鸭、白鹭栖息。
宋彬滨则在甘肃岷县项目中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对4台分散的钻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随时掌握每台钻机的施工进度和运行情况,管理省心效率还高。”目前项目组已完成全部实际钻探工作量7036.10米,比原定工期缩短2个月,施工的25个钻孔全部达到优质孔标准。
同样,在新疆阿尔金山腹地,王凯凯团队将无人机航测、三维地质建模等前沿技术结合起来,以科技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无人机航测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质信息,三维地质建模则让地质结构更加直观清晰。”
一个个成绩背后,是数代地质人的薪火相传。能打胜仗,敢啃硬骨头,这些优秀的青年地质工作者们,接续扛起了地质创新突破的大旗,走在了科技创新的前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成长为行业领军者,王宇的成长轨迹,是七队系统化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七队党委将青年人才视为“第一资源”,深挖人才“富矿”,打出一套组合拳,形成地质单位实用、有效的育才模板。先后出台《中青年人才实施办法》《惠才卡服务实施办法》《工程师管理办法》《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强化人才激励,在管理和收入分配上均向一线倾斜。
例如,七队推出的精英人才“惠才卡”,通过实行正负面清单,以“积分制”为引进和培养的各类人才提供职称、岗位、用餐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充分传递出七队对肯干、能干、敢干人员的评树与激励,激发人才创新创效、干事创业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七队还通过技能竞赛、创新项目评比,建立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等措施,开展“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方式,每年通过问卷调查和职业规划调研,精准把握个人的成长需求、成果动态与实际问题,及时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做出响应、调整和完善,推动技术人员在重点领域与关键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七队实施的‘科技筑梦’人才提升工程,已构建起‘三站三室十团队’的科研平台体系,并成功获批‘临沂市科技工作者之家’,青年地质工作者们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我们将持续推进和优化人才成长计划,让青年技术人员在地质报国的征程上贡献更澎湃的青春力量。”七队党委书记、队长李兆营如是说。(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