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

          绘图/蔡红

    <!—->

    <!—->

      

      □宋宗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十五五”时期,广东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和重大原则,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奋力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时期,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还需加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仍面临不少制约。“十五五”时期,广东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均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下功夫,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突出,新质生产力加速迸发。但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五五”时期,广东要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新质生产力布局,发挥好各地比较优势,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以科技创新锻造核心动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更多“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要以产业升级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依托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要素结构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高而优”“精而强”转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四五”时期,广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积极进展,但内循环仍存在堵点、外循环持续力有待提升。“十五五”时期,广东要聚焦堵点卡点痛点持续发力,进一步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要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切实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持续激发消费内生动力和民间投资活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以自主可控、高质量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引领创造新的需求;要严格落实“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的部署要求,坚决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广东要形成以内部产业链为基础,努力向国外中高端产业链延伸的产业链新布局,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协调、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和黏合度。三是要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拓展国际循环体系。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提高贸易创新发展和双向投资合作水平,完善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要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十五五”时期,广东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好释放传统要素和培育新型要素的关系,要聚焦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既注重加强存量要素的整合、盘活和利用,又注重挖掘、开发新的要素,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统筹好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既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又要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三是统筹好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关系,在基础设施领域,既要提升存量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水平,又要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在房地产领域,既要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又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更多“好房子”,满足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在产业资本领域,既要鼓励企业以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等方式盘活过剩产能、闲置厂房,又要引导资金投向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形成“旧产能腾退、新产能赋能”的良性循环。四是统筹好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的关系。既要通过债务置换、展期重组、资产变现等方式有序化解存量债务,又要严控增量债务,精准投向“两新”“两重”、新质生产力等高效益领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