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习水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根基,绿色发展为路径,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管理、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林业绿色产业,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到实处。
清晨,大坡镇护林员周德财带上他的巡山装备,再次踏上熟悉的林间小路,这位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护林员”称号的护林人,九年来用脚步丈量着这片青山的每一个角落。
“巡山要过细,每一片林子都要走遍、看完。”周德财一边仔细查看树木长势,一边在巡护日志上认真记录。他的日常巡护,正是习水县林业守护工作的生动写照。
飞鸽森林公园万亩林海的磅礴绿意。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智慧守护:织就生态防护网
五年来,习水逐步构建起森林资源保护立体化防护体系。在1665名生态护林员开展地面巡护的同时,20个远程视频监控点、30个卡口监控点、15台无人机在空中织就了一张“天网”。智慧系统的运用使得森林防火更加精准高效,在“十四五”期间全县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防护不止于防火。通过对42.9万亩马尾松林全覆盖监测,严格疫木除治与管控,2025年实现疫点乡镇小班数量和面积双下降。防护的触角还延伸到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近五年移送处理行政和刑事案件300余宗,守护了林区的宁静与和谐。
司法护绿: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在习水的密林深处,一株株古树迎来了特殊的“身份证”。县林业局与县检察院、县法院、县公安局等部门联动,制定印发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为全县2245株古树名木实施挂牌保护,对12株重点古树设置了司法保护牌。
“每棵古树都是活化石,值得我们用心守护。”林业局工作人员表示。在双龙乡杨坪村,通过实施楠木群拯救工程,一片濒危的古树群重新焕发生机。
马临街道沔山村马桑菌种植基地,菌棒整齐悬挂,上面一朵朵鲜嫩的马桑菌破土而出。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林下生金:绿色发展促增收
守护青山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于民。2021年以来,习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食用菌、林下中华蜂养殖以及森林康养产业,林下产业已成为山区林农重要增收途径。
走进坭坝乡飞龙山村中药材林下种植基地,只见成片的林地下,一批中药材正悄然生长。在马临街道沔山村马桑菌种植基地,1万棒菌棒整齐悬挂,上面一朵朵鲜嫩的马桑菌破土而出,静静绽放。
“不砍树也能富”成为现实。通过发展林下产业,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8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亿元。
箐山之上。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改革活绿:激发林业新活力
林权制度深化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以来,全县化解林权争议212件,持续推进“三权分置”放活经营权,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林下经济,流转林地面积达1.5万亩,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双赢局面持续向好。
从周德财守护的青山,到挂上司法护身符的古树;从生机勃勃的林下基地,到孕育希望的国储林——这些鲜活场景共同拼成习水林业的“十四五”答卷:全县林地保有量3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22%,森林蓄积量达1324万立方米,2025年习水获全省首批集体林业大县称号。
如今,这幅绿色长卷仍在挥毫泼墨。随着“十五五”的规划徐徐展开,习水林业正朝着更高水平的生态保护、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迈进。青山依旧,但故事常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态富民之路越走越宽广。 (刁苓沙 王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