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黄沙起,落雨全是泥。”这句流传多年的俗语,曾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麦盖提县的真实写照。麦盖提县90%的国土面积被沙漠覆盖,曾经年均150余天的沙尘天气,沙漠一度逼近县城不足5公里,恶劣生态成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心头之患”。
党的十八大以来,麦盖提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沙宣战、向绿而行。13年矢志不渝,通过科学治沙、多元施策,累计实施防沙治沙工程117.6万亩,在沙漠边缘筑起122公里的绿色“锁边”屏障,书写了荒漠化防治的新疆答卷。
“2012年刚参加工作时,沙尘暴一来能见度不到一米。”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党支部书记殷红海的回忆,道出了当年的生态困境。彼时的麦盖提县沙化土地达1300多万亩,年均降水量仅50多毫米,面临干旱、风沙、盐碱三重胁迫,绿洲不断被沙漠吞噬。
“不能让沙漠把家园吞了!”2012年秋,麦盖提县在完成50万亩地下水资源平衡论证后,邀请多方专家会诊,规划出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20公里的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按照“先易后难、由内及外”原则,分三期推进生态林建设,一场关乎生存的治沙战役正式打响。
在这场人与沙的较量中,涌现出无数治沙英雄。防沙治沙中心主任阿布来提・木太力甫便是其中的代表。为攻克苗木存活难题,他白天扎根育苗基地,逐棵查看苗木长势,晚上钻研栽培技术,最终成功培育1000亩胡杨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建成全疆最大的胡杨育苗地。“看到树苗在沙漠里扎根,比什么都高兴。”阿布来提・木太力甫的双手布满老茧,脸被晒得黝黑,却始终坚守在治沙一线,十几年如一日呵护着每一片林木。
如今,漫步麦盖提县防风固沙林区,杨树挺拔矗立,沙棘、红柳郁郁葱葱,2.6亿株各类林木构筑起纵贯南北50公里的绿色长廊。曾经的茫茫沙海已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洲,全县沙尘天气年均减少40余天,林木总体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治沙不能蛮干,得靠科学、靠模式创新。麦盖提县创新推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持、科技保障”的生态建设新模式,整合“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项目资金,引进深圳中环油、中山大学等社会资本参与沙漠造林,形成了多渠道投入、多主体参与的治沙格局。
在生态林建设现场,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补水,无人机巡护监测林木长势,科技赋能让治沙效率大幅提升。针对不同区域沙化特点,该县科学搭配乔、灌、草,构建起“生态林+经济林”的复合林体系,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为群众开辟致富路径。阿布来提・木太力甫带领护林员在梭梭林下种植肉苁蓉,每亩产量达150公斤以上,还发展林下养殖、中药材种植,形成“林—药—牧”绿色循环产业链,让沙区变成“聚宝盆”。
截至目前,麦盖提县已形成“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封育保护”的综合防治体系,完成46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人工造林、15万亩沙化封禁区治沙、10万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21.4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1万亩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成效显著。
根据规划,2024至2030年间,麦盖提县将实施防沙治沙265.79万亩,其中新建防沙治沙工程56.29万亩,包括33万亩光伏治沙、5.07万亩工程固沙等;成果巩固提升209.5万亩,涵盖低效生态林改造、胡杨林引洪灌溉、天然草地改良保护等多项举措。
如今的麦盖提,沙漠边缘的绿色屏障不断延伸,国家沙漠公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治沙产业与林海绿洲交相辉映。各族群众从治沙中受益,护林员、产业工人等岗位带动就业增收,曾经的“沙窝子”变成了宜居宜业的“金窝子”。“现在沙尘少了,庄稼收成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家住生态林附近的村民阿布都卡地尔・卡米力感慨道。
从沙尘肆虐到绿意盎然,从生存危机到发展新机,麦盖提县用13年时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绿色成为县域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为建设美丽新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麦盖提力量。(陈文军 艾斯凯尔 任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