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工世界 |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前世今生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前世今生

    ■李一丹  娄梦珂

    高功率微波武器示意图。供图:阳 明

    无人机群在高空盘旋时,突然像断了线的木偶,从空中坠落。人们既看不到爆炸的火光,也听不到子弹呼啸的声音。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今年8月发生在美国某基地上空的一幕。那么,无人机突然坠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事实上,这是高功率微波武器打击的结果。1958年,美国科学家在一次试验中,首次观测到核爆瞬间释放的强电磁脉冲(EMP)——这种脉冲能穿透电子设备外壳,烧毁电路板、瘫痪雷达与通信系统。

    无独有偶。1961年,苏联科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和他的团队,在一次试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核爆电磁脉冲导致新地岛周边数百公里的雷达系统瘫痪。

    这两个试验展示了惊人的电磁能量,同时促使科学家思考:能否不依赖核爆,通过工程手段产生可控、定向的高功率微波束,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

    从理论提出到理论落地的道路布满荆棘。摆在研发人员面前的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高效产生、精准控制并定向传输这些巨大能量,并形成定向的强束流?

    2002年,日本东芝公司研发出首款碳化硅高压半导体开关,将脉冲功率源体积压缩至传统设备的1/10。

    同年,美国某实验室推出一款磁控管,实现了持续100纳秒、峰值功率达2吉瓦的微波输出。这一突破让武器系统逐步挣脱实验室束缚,正式迈出“原理验证向工程样机转化”的关键一步。

    自2020年以来,该技术迭代与部署进程进一步加速。2024年,据公开报道,中国“飓风3000”车载微波防御系统完成原型测试,在演练中展示了优异的反无人机能力。2025年,美国“列奥尼达斯”系统在测试中成功使49架无人机蜂群瘫痪,单次发射成本据称低至5美分;同年,英国“快速毁灭者”系统在演习中实现了对近百架无人机的有效拦截。以上这些系统普遍具备高机动性,可由战术车辆搭载,这表明高功率微波武器正从固定防御走向野战防空。

    高功率微波武器优势显著:能以光速发射攻击目标,穿透云雾、烟尘和雨雪能力强,受恶劣天气影响小,真正实现全天候作战;宽频带特性赋予其高杀伤能力,可同时影响区域内多个电子系统,对“低慢小”目标的打击效果尤为显著;以电能为主要“弹药”,单次发射的电能消耗成本远低于传统防空导弹;相对于爆炸性武器,对物理结构和人员的附带损伤通常较低。

    然而,高功率微波武器并非完美无缺,其技术特性决定了诸多现实局限性。一是能耗高,依赖强大供电系统,机动平台难以支持持续作战;二是易误伤友军电子设备,宽频特性对电磁兼容能力提出严苛要求;三是威力随距离衰减明显,对远距离、强屏蔽或地下目标打击效果有限;四是关键技术材料如氮化镓、碳化硅器件成本高、工艺复杂,制约了其可靠性与大规模列装。

    从核爆电磁脉冲的意外启示,到实验室里对高功率微波的艰难驯服,再到工程技术的持续突破,高功率微波武器的进化之路是一部浓缩的技术攻坚史。这场围绕电磁能量的技术博弈,正与人工智能、高超音速等技术协同,影响着未来战争的制胜逻辑。

    作者:李一丹 娄梦珂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