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普通日看珠海航展

  如果说我这次去珠海看航展最大的败笔是什么,那就是在普通日进馆看航展。为了等从北京来的同学一起,不得已没有在专业日进场,这点小插曲也带来不少意外的收获。

于普通日看珠海航展

  如果说我这次去珠海看航展最大的败笔是什么,那就是在普通日进馆看航展。为了等从北京来的同学一起,不得已没有在专业日进场,这点小插曲也带来不少意外的收获。

  人多,人太多,航展首个专业日进场人数超过4万,对这个数字好像还没什么概念,那么来对比其它几个数字。2013年首尔航展一共有10万人进场,西安的通用航空展有超过30万人进场。2012年的第九届珠海航展大概总共33万人进场。4万好像还不多,前三天的专业日后面是三天的普通日。首个普通日就进场13万人,第二个普通日(适逢周六)超过18万人。官方的统计结果还没出,但此次六天的珠海航展,总计要超过50万人进场应该不是梦。

  去看会展到底为了干什么?我想这个展会文化的培养得再有个五、六年吧。几年前大家去看世博会,就像是去旅游的,从宣传的角度肯定是人多效果好,覆盖面广;但对于那些参展商而言,特别是一些提供的产品、服务不直接面对普通大众的厂商,是否对自己的生意有足够的帮助,这是不得不考虑的地方。

  有关方面的组织安排也是很照顾本土文化的,展会分为前三天专业日,后三天普通日,的确是能够各取所需、兼顾各方。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首个普通日进场参观,我就发现一些国外的参展商已经撤台回国了。考虑到投入回报比和边际效应的递减,这些国外参展商也不可谓不明智。

  多方交流、互换信息,对于展会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块。在遇到与本公司业务相关、亦或是涉及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参展商们大多会引领参展者入后台,详细攀谈。当我在后台和参展商们畅谈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在前台,一些参展观众不停的问一些诸如“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哇?我买票了,为什么我不能拿?”这种参展商们不愿意、但又不能不理睬的问题。

  上数量、上规模总是有一个天花板的上限的,人足够多了、规模足够大了,挤出效应就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数量上来了,质量如何提升?这是个费劲的事情,我想这不会比上量来的容易。衡量、评价一个事物,有很多直接、可量化的数据,但不是这些数据好看了,这个东西就搞好了。

  是为了刷数据,还是为了达到什么的目、解决什么问题?数据是外显还是内涵,值得去再好好考虑。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办这个航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说是更多的照顾到大众的参与度,激发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我想已经很成功了,毕竟400元的门票,路上还还堵成那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