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不能成为“摆设”

  管理,需要先进的理念,尤其是民航空管这样的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发展迅猛,更加需要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更新创新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形势的管理理念。最近几年,民航空管系统内部掀起了一阵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不过,接触的新理念、新系统、新体系越多,我渐渐地发现这阵来势凶猛的浪潮中不甚协调的一面。

  管理,需要先进的理念,尤其是民航空管这样的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发展迅猛,更加需要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更新创新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形势的管理理念。最近几年,民航空管系统内部掀起了一阵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不过,接触的新理念、新系统、新体系越多,我渐渐地发现这阵来势凶猛的浪潮中不甚协调的一面。

  人为因素,应该算是民航系统较早引进的新理念,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了。当时上下对此都很重视,高度重视,反复宣传,成立机构,开展案例分析,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实效。如今,人为因素早已式微,管理新理念的推行却成为了时尚,民航行业变得热闹多了。安全管理体系已推行了四、五年,体系建设已经在基层进一步铺开;安全审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空管单位已经基本完成并通过审计,安审也算是尘埃落定了。再比如流量管理、培训、应急管理、安全评估、行政管理等等,也相继出台文件和检查单,推行起了体系、系统建设。没有体系建设的领域也不甘落后,谋划着各自领域的体系建设、系统建设、项目建设。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所在领域的重视与掌控力。

  接触过很多的体系建设,有时候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些体系建设仿佛成为了可敬可畏的庞然大物,个个气宇轩昂,于外的人们趋之若鹜,于内的人们怅然若失。我相信,每一个体系、系统都有各自的先进性和重要性,都对各自领域的工作起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但是,当一个基层的管制员在每天面对各类体系、系统建设后生效的各种手册、程序、指引和各种仪式化环节时,繁杂将归于简单,这些将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逐渐成为了文件柜里的摆设。

  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管理现代化吗?是空管发展的需要,还是来自其它方面的需要?看来,管理现代化也需要关注一下“顶层设计”。

  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于空管行业的管理层,可以考虑对现有的体系、系统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使体系“简略化”,尽量减少体系、系统的数量,最终形成1-3个大的体系。目前,空管系统经过此前三四年的安全审计,已经在制度、运行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体系,将安全管理、培训、流量管理、应急管理等纳入体系之中,其它专业、领域无需另起炉灶,只需在其中突出各自的侧重点。这样既可避免不同体系、系统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重复性建设,也可以大大地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使基层单位能将精力更多地关注运行管理,管制员也能从各种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提高运行的效率。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体系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体系建设使我们的各项管理和运行更加规范,运行工作质量得以提高。对于管制员,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那些闪耀着现代化光芒的精美的手册,他们需要的是复杂气象或冲突多发情况下明确具体的操作指引与必要的辅助指导。而目前的体系建设很多是面面俱到,从政策、机构、职责到流程、审核、指引等等,而且各类手册汇在一起,容易使管制员无所适从。因此,体系建设应该注重通过体系的建设过程,对运行进行规范,而且要着眼于规章、程序的完善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上,使规章对运行的指导更加明确具体,也可以适当删减多余的手册、程序、指引,这样一来,规章的执行力反而会提高。此外,还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比如中小机场的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假如把大机场、大区管的那套管理模式放在中小机场上,也会提高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因此,体系建设不能搞削足适履,要着眼于实际的运行,这样才更有管理效能。

  对于管理的现代化,不是不可以借鉴和引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是必须不影响安全和运行的前提下。我们要将新的管理理念融进具体的空管运行中去,扎根发芽,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运用,然后又是一阵风过后风消云散,否则,体系“建设”就真的成了“摆设”。(本文发表于《中国民航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