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部件遭雷击磁化的分析研究

  一、前言  雷电是伴有雷鸣和闪电的天气现象,主要是在雷雨云发展过程中,空气流动会使云层产生大量的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向其他带异性电荷的云层或大地发生迅猛的放电,在放电过程中,闪电通道内空气温度骤增,体积迅速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和闪电。

  一、前言

  雷电是伴有雷鸣和闪电的天气现象,主要是在雷雨云发展过程中,空气流动会使云层产生大量的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向其他带异性电荷的云层或大地发生迅猛的放电,在放电过程中,闪电通道内空气温度骤增,体积迅速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和闪电。

  干燥的空气被1万伏特高压电场击穿的间距为1cm,如果空气的湿度由小到大呈阶梯式变化,击穿电压值也在几万伏特至几千伏特之间变化。一般来讲,强雷雨云电荷层所形成的对地电场电压为1亿伏特至10亿伏特左右。而在空气被击穿时所产生的电流是在3万至30万安培之间,由其所产生的电功率也是在1000万瓦特左右,这只是一次中等雷电的放电数据。云层对大地的剧烈放电,可能会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造成巨大危害。尽管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不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动物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对在其中飞行的飞行器有很大危害。

  雷电一般可以分成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和云闪四种,其中直击雷的危害性最大。

  尽管飞机上设计和安装了防雷击的装置设备,但不可能完全避免遭受雷击,尤其在现代大中型飞机上大量使用复合材料,更容易遭受雷击,因此,飞机的防雷击设计只是尽量减少雷击对其的损坏,使得飞机在遭受雷击之后仍能继续安全飞行。

  飞机遭受雷击后有两种受损模式: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下文将对这两种损伤模式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对间接损伤的形成原因、损伤现象、检查方式、预防措施等进行初步的分析。

  二、飞机雷击的损伤模式和雷击区域

  1、雷击损伤模式

  据相关的统计,飞机平均每1万飞行小时就可能被雷击一次,雷击电流平均约为20000A左右,雷击电压约在10亿伏,平均一次雷击功率可达200亿千瓦(一般电饭锅功率为1千瓦),但是由于放电时间仅为0.001秒左右,则平均电功率仅为5555千瓦时(度)左右。由于现代飞机的机壳和机翼基本上为一个完整的密闭金属壳体,根据静电屏蔽原理,这些强大的电流只能在机体外表面流过,会在入口和出口处留下大小不等的烧蚀点或者缺口,对飞机气动外形并无大的影响,既不会引燃机翼结构油箱里的燃油,也不会进入机身内部伤害到里面的乘客。

  通常,根据雷击损伤检查的情况,飞机遭受雷击后主要有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种损伤模式。

  直接损伤是一种物理性损伤,比较直观明显,主要表现有几种现象:一是蒙皮和铆钉上出现烧蚀点、熔化点的情况,由于飞机相当于云层中的一段导体,基本上这种烧蚀点是成对出现的,一个电流进入点,一个是流出点。二是雷击电流流经机身表面,大电流会引起局部区域的高温,导致蒙皮表面漆层变色。三是近距离强烈的雷击会产生强烈声波,引起机身外部的薄金属蒙皮变形或者复合材料撕裂、分层等等。

飞机部件遭雷击磁化的分析研究
图1:飞机蒙皮上典型的雷击点

飞机部件遭雷击磁化的分析研究
图2:机翼尖部被雷击的放电刷和翼角

  间接损伤则是另一种损伤模式,雷击电流流经机体表面时产生强电磁场,感应产生了强烈的瞬时电流和电压,会对机体内部的导线和系统造成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临时性的,雷击过后即可恢复正常,无需更换部件。但也有可能是永久性损伤,需要更换受损的部件。

  另外,瞬间产生的强电磁场会磁化飞机上某些部件,例如,仪表显示器(CRT)显示失调,起落架、发动机吊架等含钢材料的部件被磁化等,这时候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检查和消磁工作。

  为了减少雷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机身或机翼突出部安装放电刷,以排放聚集在机体上的静电;二是采用导电性良好的导体,连接或者覆盖复合材料制造的机壳和部件。以上方式可以疏导电流,减少诱发雷击的因素,并不能完全杜绝飞机遭受雷击的情况。

  2、飞机雷击区域的分类

  飞机表面外形尖锐的区域是静电荷聚集强度较高的区域,如翼尖、天线、空速管等,也是容易遭受雷击的区域。通常,可将飞机各个部位遭受雷击的区域分成三类区域:

  区域Ⅰ:

  主要是在机翼翼尖、机头区域、机翼上突出部件(如天线)、发动机进气道、尾部、螺旋桨等表面区域。这部分区域也称为直接雷击区域,由于容易积累大量电荷,最容易遭受雷击,且受损的程度比较严重。

  区域Ⅱ:

  主要是指机身全表面、发动机短舱后部区域、水平安定面内侧、垂直安定面等区域。这部分区域容易遭受扫掠式雷击,会出现一连串的雷击点,有时多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受损的程度也不一样。

  区域Ⅲ:

  区域I、II之外的飞机机体外表面,相对而言,这部分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较低,而在实际运行中报告的雷击数量也很少,主要原因是该区域表面平整、导电性能良好。

飞机部件遭雷击磁化的分析研究
图3:飞机各部位的雷击区域划分

  三、雷击产生强电磁场对飞机的影响

  1、飞机遭受雷击时产生电磁场的过程

  根据电磁学理论,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是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也就是说,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

  均匀变化的电场能激发恒定的磁场,但是恒定的电场不能激发磁场。与电场相仿,磁场是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连续分布的向量场,描述磁场的基本物理量是磁感应强度矢量B,在空间里的任意位置都具有方向和数值大小。电磁场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可以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

  ▽×E=-(dB/dt) 公式⑴

  ▽×B= μ J+ με(dE/dt) 公式⑵

  E:电场强度,B:磁感应强度,J:总电流密度,▽×:旋度算符,μ:磁导系数,με:电导系数。

  从公式⑴、⑵得出,若只有恒电场E,电流密度J=0,(dE/dt)=0,则B=0,所以恒电场不激发磁场。在均匀变化的电场情况下,可以产生恒电流,J=常数,B则不等于0,可以产生磁场。

  由上可知,飞机遭受雷击时,整个飞机仅相当于雷击电流经过的一段导体,虽然雷击电流只是绕机身蒙皮表面流动,但是这个强电流会产生一个时变电磁场,在飞机内部产生很强的感应电流和电压,对导线或者系统部件造成损害;同时,当大电流集中在一个小的交叉区域时,还会产生一个很强的磁场,对该区域部件产生磁化作用。

  2、飞机内部导线及部件的防雷击措施

  不同于静态电场,时变电磁场的电场和磁场互为涡旋源,磁场与电场相互激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电磁波。电磁感应会在导体内产生电动势,即为感应电动势,若将此导体闭合成一回路,则该感应电动势会驱使电子流动,形成感应电流。如果在导线或者电子电气部件内产生感应电流,轻则是造成噪声干扰,严重的甚至损坏导线或者内部元器件。

  飞机的大部分电缆、导线都包裹一层网状静电屏蔽线,这种网状屏蔽线要完整包裹整个电缆或者导线,且两端必须接地良好,以平衡雷击造成的感应电动势,尽量避免屏蔽线内产生感应电流。

飞机部件遭雷击磁化的分析研究
图4:屏蔽导线束和非屏蔽导线束

  飞机上电子电气部件外壳为密闭的全金属外壳,金属壳也要接地良好,起到类似于导线束屏蔽层的作用。此外,在飞机内部有大量的接地线(又称搭铁线),使得部件外壳能够良好接地,其目的就是平衡感应电势差,防止产生感应电流,保护部件受到雷击损坏。

  3、磁性物质的简介

  根据电磁学理论,磁石、磁铁、电流、时变电场等都会产生磁场,磁场会对处于其中的磁性物质或电流施加磁力,通过各种现象和测试手段即可显示出磁场的存在。当外磁场施加于某个磁性物体时,这个磁性物体的内部会被磁化,产生很多微小的磁偶极子。当外磁场移走之后,被磁化物体则可以保留很强的磁性,通过磁场强度计即可测出磁场强度,也就是被磁化的程度。铁,镍,钴等材料表现了很强的磁特性,所以磁学又被称为铁磁学。

  物质的磁性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抗磁性、顺磁性和铁磁性。一类物质的磁化率是负的,称之为抗磁性物质,这些物质在磁场中获得的磁矩方向与磁场方向相反,故在不均匀磁场中被推向磁场减弱的方向,即被磁场排斥;另一类物质的磁化率是正的,在不均匀磁场中被推向磁场增强的方向,即被磁场吸引,或被称为顺磁性物质。铁则另属一类,具有很强的磁性,也称为铁磁性。

  这三类磁性物体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抗磁体的磁化率不依赖于磁场强度且一般不依赖于温度,顺磁体的磁化率不依赖于磁场强度而与绝对温度成反比(居里定律),铁磁性物质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易于磁化,它的磁化率比强顺磁物质要高几个数量级,并随磁场强度而变。磁化强度有饱和现象,即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某强度时有不再随磁场的增强而增的趋势。温度对铁磁性的影响很大,铁的强磁性随温度上升而减弱,铁在某一温度以上将会失去其强磁性,这个温度点称为居里温度或居里点,纯铁的居里点为1043K。

  除极少数像铁那样的强磁性物质外,一般物质的磁化率的绝对值都是很小的。一块铁被一个永磁体吸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 “磁化”,也成了一个永磁体。一般的铁块从强磁场移到磁场很弱的地方就失掉其磁化状态称为“去磁”或“退磁”。容易被磁化、也容易去磁的材料通称为软磁材料,例如成分近于纯铁的低碳钢。难于被磁化、也不易去磁的材料通称为硬磁或永磁体材料,如淬火了的、含碳和锰各约1%的铁就是最低级的硬磁材料。

飞机部件遭雷击磁化的分析研究
图5:测量磁场强度的高斯表

  四、飞机遭受雷击的磁化检查实例分析

  飞机机身及结构的材料主要为铝合金材料,但是部分特殊区域,如起落架区域、发动机短舱、发动机吊架、风挡雨刮器等对材料强度有特殊要求的部位,使用了含有不同含量和特性的钢材料,其中一部分是易被磁化的部件。

  我公司某架飞机飞行过程中被严重雷击,在地面进行检查时发现机身外表有大量的烧蚀点,前部机身的部分蒙皮出现高温炙烤后的变色症状,通电检查时还发现CRT类型仪表显示器的出现显示失真或者变色情况,LED类型显示器则没有异常情况。除了外部损伤和显示器损伤外,我们还对飞机上不同的区域进行了磁化强度测量,然后对被磁化的相应部件进行消磁处理,再次进行磁化强度测量,具体数据参见表1。表1中的磁化强度的纵向是指磁化强度最大的方向,横向则是与之垂直的方向,也是磁化强度最弱的方向。

表1:消磁前后的磁化强度数据(单位:高斯)

飞机部件遭雷击磁化的分析研究

  从表1数据看出,飞机上被雷击磁化的部件既有在飞机外表突出部位,如起落架支柱和雨刮器,但是也有在蒙皮里的部件,如发动机包皮里的安装吊架。此外,在磁化部件的不同方向,磁化强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变化的数值,这说明雷击产生的电磁场是一个包围着整架飞机时变电磁场,飞机所有的部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当事机组反映,雷击时听到了一声巨响,驾驶舱部分设备和仪表出现短暂失效,但是先后恢复正常,没有影响飞机继续飞行。

  以铝质和不锈钢材料制造的部件没有被磁化,如座椅安装滑轨是不锈钢材料,磁化强度为0,而一部分含钢材料制造的部件很容易被磁化,如起落架的被磁化强度明显偏高。在遭受雷击的2个月之后,我们对这架飞机各个部位的磁化强度进行测量,左主起落架支柱的磁化强度依然保持在6高斯,右主起落架支柱下降为1高斯,左右发动机安装吊架下降为1高斯,其它部件已经的磁化强度均为0。以上情况说明,磁化的程度和保留时间主要取决于部件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磁化情况轻微的部件可以自然消磁,但是对磁化严重的部件效果不明显。

  针对这架飞机消磁工作使用的磁轭,最高只能产生5高斯的交变磁场,这对磁化强度为6高斯的左主起落架,没有起到任何消磁的作用,但对相对磁化程度较低的部件,磁轭的消磁效果则比较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磁轭进行消磁工作时,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磁轭不要直接接触物体,一般情况下,必须在离开被消磁物体30cm以上的距离时才能断电关闭磁场,以免产生二次磁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