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企“想说” 媒体“要说” 专业作者要“敢说”

  作为民航人,笔者日常了解行业动态、进行行业观察所依据的主要信息源,有两大渠道:一是来自系统内部的工作信息,二是新媒体、传统媒体构成的外部信息。民航行业媒体,角色特殊,便于联结内外,理应左右逢源,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有必要理性思考,选准定位。

  作为民航人,笔者日常了解行业动态、进行行业观察所依据的主要信息源,有两大渠道:一是来自系统内部的工作信息,二是新媒体、传统媒体构成的外部信息。民航行业媒体,角色特殊,便于联结内外,理应左右逢源,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有必要理性思考,选准定位。

  6月4日出版的《中国民航报》第5、第6两个版面中,几篇报道和专业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印象深刻的是《波音777-300ER: 如何让东航“逆袭”中美航线?》《低成本:华夏航空做强通达性的新路径》以及《资本的力量一定会改变民营航空的命运》。笔者并不打算评析这些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只想从这些行业话题的展示与传播中,探讨一种关系:即航企与行业媒体之间,如何建立良性对话,从而使行业话题鲜活,让民航新闻好看,让这些明天的历史素材值得保存下来。

  在近年来航空类新媒体(包括自媒体、企业“官方微博”)不断涌现下,传统行业媒体的形象也在悄然转变,即传统纸媒和新办网络媒体并存,但传统行业媒体还是显得过于沉稳。沉稳并不是错,关键在于其如何运用内功,如何适时发力,一展 “江湖地位”。

  新兴网络媒体的优势是嗅觉灵敏,信息发布快捷,连续推送量大,但也产生了许多信息碎片甚至垃圾信息。传统行业媒体应扬长避短,除了适当介入热点事件,以体现其“存在感”外,更要在热点转换或话题深化的关键环节,拿出自己的“杀手锏”,及时推送专业性较强、个性风格独到、行业特色鲜明的有分量的文章。

  传统行业媒体要发挥上述效能,要建立与航企的良性对话与互动。对于航企,道理同样。两者关系,应该在各自保持自身个性、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基于共赢的战略意图,协调好航企“想说”与媒体“要说”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自吹自擂”的软文,又要避免“自说自话”水货,双方只有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内涵上进行意见交换,甚至是观点交锋,才能彰显行业新闻质量和专业文章价值。同时,行业也需要一支专业水准较高、富于科学理性、敢于直言针砭的专业作者团队。行业媒体和航企,都应以战略思维理解和包容专业作者的言论,促进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民航的行业声音不够理直气壮。这种感受,来自于背后大众传播上的“菜鸟”表现。而本质则是行业内各类主体相互关系的掣肘,远未达到“良性竞合”。要改变这种局面,先从转变思路开始;而要转变思路,则是善于发现更大的价值。(本文发表于《中国民航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