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现代产业升级转型特征 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

  记者: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升级转型呈现哪些特征?

  记者: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升级转型呈现哪些特征?

  张国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趋加快,各种要素的国际国内流动速率加快、融合程度加深、关联效应加大。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体系的升级转型和空间转移具体呈现如下特征:

  一、在产业升级转型中产业结构的高度转移趋势日益提高。

  首先是在产业升级方面,只有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生产效率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才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提升,产业结构效应成为基本特征。其次在转型方面,产业间协同的逆向带动作用日益重要,农业现代化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部门所提供的肥料、农业机械、物流配送、仓储设备乃至金融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化和竞争力提升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产业细分中逐渐剥离出来的。

  二、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升级转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日益贯穿于企业上、中、下全产业链过程,是工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相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两类,一类是从工农业生产过程和部门中独立出来的外围服务,一类是仍然处于工农业生产过程和部门中的嵌入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构成。工业化不等同于工业发展,它是一个伴随着工业不断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是其应有之义。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更是因其所具有的深度关联性、广泛渗透性和高度创新性等特征优势,对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集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支撑工业不断升级的关键环节。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

  三、产业全球竞争合作中“价值规律”高端化。

  各种产业利润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关键环节集中趋势日益加快,企业发展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占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以及组织资源和整合链条的能力,而这些环节更关注高效率的交通运输服务,如无论是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纽约、伦敦以及东京街头的荷兰阿斯米尔鲜花,还是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以其机场在世界航空网络中的位置为标志,都呈现如此特征。

  四、产业空间发展的“分散与集聚”态势日趋凸显。产业空间的分散首先是产业体系中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基于基础设施等的共享效应、产业链条之间的匹配效应和信息知识环节的学习效应,产业包括链条或环节追求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在地理空间形成高度集聚态势,最终形成了垄断性竞争的专业性经济空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和规模效应递增特征显著。在经济空间主要体现为世界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集聚特征,作为中心城市的世界城市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周边中小城市以差异化、专业化的制造业为主导,通过发达高效的市场交易网络和城际交通网络将二者连接起来,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分工的效应。

  记者:现代产业发展与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之间哪些规律值得总结?

  张国华:无论是产业升级转型、价值规律和利润的实现,还是全球空间的集聚和扩散,均需要高效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要素的空间转移,带来了综合交通需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交通运输成本相应地从经济成本变迁到时间成本,体现为从经济成本到时间成本的成本光谱,相应于不同类型产业与不同类型运输成本相匹配,高附加值的对应于时间成本,低附加值的则对应于经济成本,相应类型的产业区位集聚与相应类型运输成本的交通设施布局的空间协同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按照不同类型的集聚产业和交通运输成本的敏感度相关性,可以划分为资源、资本和信息三大集聚类型,分别对应于经济、经济与时间兼顾以及时间三类运输成本。综合交通系统与产业聚集的空间协同包括:水运和货运铁路主导的交通方式可提供低成本运输,在港口与铁路货站周边集聚的是资源型产业;汽车和公路运输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可以兼顾运输的经济和时间特性,对应于主导集聚资本型产业;航空和高铁主导的高速交通系统可以实现人的高效、快速流动,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信息集聚型产业对时间成本敏感度高,而对经济成本敏感度较低,中央商务区发展成功与否与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关系密切。基于产业全球化的新特征,把握产业集聚与运输成本之间的互动机制、产业集聚规律和空间结构优化与综合交通体系之间的空间协同关系,做到交通、产业和空间三要素的高度协同,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中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的效率和城市群竞争力,将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与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

  记者: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问题需要总结?在与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些不足?

  张国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等为标志,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濒临破产的边缘到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产业发展、产业体系及其变化在全球产业转移和扩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社会经济中多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现行产业体系是以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资源低成本为导向,以重大基础设施等投资为导向,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在全球分工中所处的劣势和弊端已经日益显现,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导向生产效率日益低下和负外部性日益凸显,产业体系整体转型到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须。二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既无法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无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产生有发展阶段的必然性,更有对产业全球化视野和发展规律的理解不足的原因。各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结构上重正向升级、轻逆向带动,在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差异化、特色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第二、三产业的支持引导服务作用明显不足;对于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剥离于第二产业,又反馈于第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对于这一规律认识不清,相应的解决办法匮乏。

  在产业空间转移和要素集聚,以及重大项目选址和综合交通体系的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亟待统筹改进的地方。宏观方面产业空间、交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不匹配,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群的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的效率;微观方面,在重要交通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选址上战略性错误时有发生,如某国家级门户机场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反的方向,最终导致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失效。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客观上有产业发展、用地安排和综合交通等职能“条块”分割的体制原因;更有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空间协同方面,关联机制把握不足、理论方法创新不够与技术支撑亟待加强的主观问题。

  记者: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如何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以促进产业又好又顺利升级转型?

  张国华: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应该基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深刻领悟和全面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城镇化会议公报》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一系列有关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根本要求,剖析产业链条全球组织、空间集聚等基本特征,研究地区的产业转型转移与综合交通网络、重大项目建设等之间的关联机制。“条块”分割体制下的传统发展规划体系与理论方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亟须打破行业管理和地方行政管理壁垒,建立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三者高度协同、交互融洽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规划体系,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目标,结合地区资源禀赋,统筹综合交通体系网络建设、要素资源配置、空间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转型。

  综合交通体系应该以提升地区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交通建设和服务目标包括:(1)提升人力、天然、知识、资本等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组织效率,为初级生产要素向高级转变提供支持;(2)为产业冲刺的动力来源——市场的各种需求提供高效服务;(3)为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提供休戚与共的交通网络;(4)为产业竞争和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为做好产业升级转型的高效支撑,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关键是做好四个层次的工作,具体如下:

  一、国际层面应对国际产业分工,构建“空海双港”国际航运体系、建设国际运输大通道,加快内陆中心城市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积极支持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提升国家竞争力。同时,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能源资源版图的变化调整。

  二、国家层面(区际层次)应打破行政壁垒,以减少分割和扩大开放为目标,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抓住产业全球重新布局的机遇,促进生产要素国内外高效有序流动。关键是基于综合交通网络和产业升级转移的空间协同关联机制,完善好贯彻东中西和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的交通网络,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分工体系高度契合的综合客、货运枢纽,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区域之间产业升级转移,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通。

  以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着力点,首先应完善沿海、沿江港口的集疏运通道体系,为现代服务业与临港工业融合发展、打造临港工业制造业基地创造条件,同时既要形成与国家大通道的顺畅联系,便于内陆货物出海流通,也要避免对区域城市的生产生活带来干扰;其次应结合东、中、西部中心城市机场发展、建设临空经济区的契机,构建辐射范围广、与区域通道有机衔接、内部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集疏运体系,为承接中心城市疏解行政、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调整,支撑以航空、航空物流、高科技制造、商务、会展、娱乐休闲、医疗等产业主导的临空产业发展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

  三、城际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应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支撑中心城市对城市群的带动引导作用,并促进区域的合作与分工,既能实现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又可以避免单个城市集聚过度的“大城市病”等负外部性;既可以降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可以避免“睡城或卧城”的小城镇缺乏就业的问题。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将是实现城市群里大中小城市“同城化”的根本保证,城际/市郊铁路等区域快速轨道交通是缩短城际距离的最高效运输方式,加强以多层次轨道网络为主体的城际交通网络与城市群、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及产业布局调整的协同,应该成为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

  四、中心城市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关键在于落实好国家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和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将以道路为主体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以轨道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模式去组织城市,客运枢纽体系契合城市中心体系,货运枢纽体系衔接产业布局,达到交通、产业和用地三空间的高度匹配,实现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的效率提升;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提升人口密度,取得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高度集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为以创新为导向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物质空间条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