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最忌“呼天不应”

  春节假期结束之际,老天变脸了。全国多地出现雨雪天气,给人们的返程、出行造成许多不确定因素。

  春节假期结束之际,老天变脸了。全国多地出现雨雪天气,给人们的返程、出行造成许多不确定因素。

  民航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民航工作场所“既要上天、又要落地”;二是特殊天气对民航运输影响很大。

  早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民航题写的三句话工作方针中,就科学地指出了民航工作的三个核心要素:安全、正常、服务。

  平时都好说,但遭遇恶劣天气时,如何做好“安全、正常、服务”各项工作,就是对全行业的整体运行水平的实际检验。

  就目前行业运行状况看:首先,“安全第一”坚持得比较好,不符合天气标准时不盲目蛮干,这正是对广大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负责。其次,在保障航班正常(准点)上,主管部门和行业各运行单位此前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三、服务工作上,涉及的环节很多,责任主体繁杂,其中“信息沟通”是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切实面对。

  如何破解“呼天不应”?

  1.从民航目前气象观测技术水平看,提前预测较大范围的天气变化,不是太大的问题。这从信息源上为破解“呼天不应”提供了现实条件。

  2.航空公司可以根据气象预报提前作出航班计划调整、重点航线的运力安排等。这是技术,是管理,更是决策者敢于担责的决心和勇气。

  3.机场的应急预案和服务设施、人员的调配,候机现场加大频次的信息发布,服务指引。

  4.航空公司、机场(包括代理服务)之间建立畅顺的信息交换。机场对航空公司的计划、运力调整,乃至关联机场的状况有详尽了解。航空公司对机场地面保障条件、旅客滞留状况等心中有数。

  5、公司、机场、空管等单位,联动所在地主管部门、信息发布机构(含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指引旅客合理安排行程,避免大量旅客赶赴机场、滞留机场。提前发布,很关键。在问题形成之前,争取主动。

  6、特殊天气条件下航班延误,旅客最不满意的是“一问三不知”、“没有信息耐心等候”、“上下折腾”等,旅客的“恼火”往往撒在地面服务人员身上,成了“替罪羊”。此环节,凸显了信息不准、不畅的严重性。

  7、现场一线保障、服务人员获知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面狭窄,基本依靠逐级传递,反馈信息逐级请示报告,现场处置权很有限。而且,岗位流动性大、人员新,工作经验不足(原因另议,总之目前不算是一份所谓的“体面工作”)。

  8、对个别有“闹、打、砸”等违法行为的旅客,往往处置失度。纵容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良群体心理。这也是广义的信息沟通(警示教育)不畅。

  概而论之,民航管理体制变革后,面临的是运输量继续增长,但行业各类主体独立市场化运行,行业系统性在特殊情况下显现“弱化”的特点,体现在信息沟通、交换上的责任弱化。今后,局方应当抓住这个“牛鼻子”,通过市场手段,附予必要的行政措施,解决这一涉及公众利益同时也关系民航运行效率的难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