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的竞争力:源于一个航空常旅客的体验

  一直以来,关于动车对航空运输的竞争力与市场的影响力讨论未断,动车对民航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四纵四横的规划与建设高潮时期,很大人将这个数字定位在了60%。或许这只是当初的理论数据,或是对国外经验数据的借鉴。基于此,我们尝试着从一个航空公司常旅客的角度来看待动车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关于动车对航空运输的竞争力与市场的影响力讨论未断,动车对民航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四纵四横的规划与建设高潮时期,很大人将这个数字定位在了60%。或许这只是当初的理论数据,或是对国外经验数据的借鉴。基于此,我们尝试着从一个航空公司常旅客的角度来看待动车的影响力。

  在没有航班选择的前提下,动车成了唯一的选择,也就有对动车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当然,此前的京津线并不具备说服力。

  此次出行是北京到石家庄。去程:北京西到石家庄站,二等座,82元/人;回程:石家庄北到北京西,二等座,82元/人。全程时间为2小时零6分,约270公里。

  北京西进站:站前路的拥挤永远是出行旅客的心中之痛。从家到车站,开车大约在20分钟,但真正进入站前出发大厅位置,却要15分钟左右。下车进入出发大厅前需要进行验票,由于验票柜台与道边距离较近,略显拥挤;旅客秩序较乱,没有排队。行李需要过安检机,通道口有手持安检扫描仪的安检员,但只是形式,基本没有严格的身检。

  石家庄北进站:一个老车站,设施陈旧简陋。没有空调,10分钟就开始出汗。不能接受的是,进站到上车,被验了4次车票(呵呵,大概是人员太多不好安排吧)。

  候车室:有空调,感觉温度较为舒适,但人多嘈杂,而且味道较重,尤其是方便面的味道与厕所的味道交织在一起,真有点让胃受不了。上车秩序较为混乱,旅客相互拥挤且插队现象严重。

  车厢:味道较为复杂,无法辨别,空气新鲜度不好。行驶途中,较为平衡,但在某些路段会有较强的左右摇晃感。座椅的纵向间距足够,但横向间距明显不足,感觉拥挤;可以75度放倒;能够360度转动,但转动之后相对的座椅之间没有桌子;座椅后背有桌板,但使用时感觉位置太低,用电脑或写字时明显感觉很累;座椅感觉较硬,舒适度不足,长时间乘坐容易疲劳;通道太窄,经常会被来往的人与手推车碰撞,想随时走动仍是不易。行驶过程中,旅客声音嘈杂,喜欢安静的人可能会感觉不适;手机可以自由使用,但信号时有时无;车厢中不时有叫卖声,包括水果、饮料、餐食等,而且较为频繁(2小时的车程大约会出现6次)。尤其是去程,空调时有时无,旅客大多躁动不安。来回程都有车厢验票一次。洗手间的空间够大,较为整洁。

  动姐:标准制服;没有问候语,没有所谓的旅客追求的微笑;服装上有明显污渍,这大概与车厢旅客行李有关系,有部分旅客行李较脏,而且复杂,什么样的包装都有。

  体验结论

  动车的全程车速并没有达到原来宣传的车速,实际应在160-200公里/小时之间;旅行的舒适度远远低于航班出行(当然,如果考虑到延误因素,这个差距就会大大缩小);旅行时间350公里左右的旅程与航班出行可以持平,但超过400公里,动车的时间劣势就会非常明显;票价方面,动车的座公里价格约在0.35元左右,具有明显的优势(2011年,民航客公里收入达到了0.7元)。因此,如果从航空常旅客的角度看,动车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而从旅游休闲旅客来看,类似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与运动旅游等高端旅客选择动车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低端旅游观光、探亲等旅客,动车的吸引力是显著的。因此,在现阶段,动车对民航的影响力还只能是局部的,甚至是在某些线路上。不过,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未来高铁建设与服务的发展趋势。如果所有的高铁车站环境能够得到改善、服务的个性化能够得到提升,购票与变更程序更为开放与方便,其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网络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对部分高端旅客的吸引力也会得到明显加强。

  关于上述文字的说明:这只是个人感受,在完成体验的过程中,笔者尝试着在候车室与数位商务人士交流,其感受基本与笔者相同。但是,并未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因此,这段文字只是与大家分享,不能成为市场决策的参考依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