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高铁效应”

  时下的民航,热点的莫过于大面积航班延误、机上换座位与京沪高铁的开通了。对于前两者,网上争论与报道颇多,也是个长期关注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后者,却是在不同“高铁”线路的开通,就会有一次行业内外的大争论。而这种争论的焦点也总是时间、成本、影响等方面。或许我们要问,难道“高铁”所带来的效应仅是如此吗?在笔者看来,恐怕不然。

  时下的民航,热点的莫过于大面积航班延误、机上换座位与京沪高铁的开通了。对于前两者,网上争论与报道颇多,也是个长期关注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后者,却是在不同“高铁”线路的开通,就会有一次行业内外的大争论。而这种争论的焦点也总是时间、成本、影响等方面。或许我们要问,难道“高铁”所带来的效应仅是如此吗?在笔者看来,恐怕不然。

  首先是关于“谁胜出”的问题。就以京沪线为例吧,很多人预测高铁对民航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是两个方面:一是客公里收入的降低,一是市场需求的流失。甚至是在时间也做出了预测,认为在初期会因为“新鲜感”出现较大客源流失,在之后就会有所回升。当然,对于流失的量与时间问题,我们还是需要时间去验证。但是对于上述两种影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民航来说,恐怕都会是“致命”的。因此,如果真的要辨别谁胜出的问题,恐怕我们还要看到高铁与民航的运行准点率问题,高铁与民航服务的便捷性问题,以及高铁与民航服务中的开放性问题。准点率,无疑是时下民航运行的“死穴”,也是其市场需求流失的关键。便捷性却是在同等条件下,一个旅客在不同交通方式的始发地或是目的地地面交通的综合反映。开放性问题,却更多的体现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方面,譬如我的通讯是否能够自由,我的电子办公活动是否能够展开等这些问题。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低成本进行的。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高铁的机会无疑会远远大于民航。

  其次是关于两者的关系问题。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愿意探讨他们之间的竞争性与替代性,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事实上,对于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的民航来说,高铁对其服务将会起到更好的补充作用。或许,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明白这个问题:某君将由深圳赶到北京,预订的是15:00的航班,因为北京周边雷雨天气,到18:00仍然无法确定起飞时间,该君无奈之下,只得改签第二天上午9:30的航班。然而,等到第二天,该君到达机场时,却被告知航班由于昨天飞机未能回场被取消了。如果改签到下午的航班,却要再次面临着北京同样的雷雨天气影响,只得一气之下选择了坐火车出行。试想,如果在京深之间有高铁可选,该君还会选择面临第二天的无奈吗?民航还会选择在恶劣天气时只能等待吗?或许真的可以考虑将这些客人交给高铁运输了。

  最后就是高铁对民航的促进效应。在我们经受了“铁老大”买票难、运行慢、拥挤如集贸市场的痛苦经历之后,突然发现铁道部已开始在服务上的改革,实施网上售票、航空式设施、大提速与严格筛选服务人员等一系列措施,恍然醒悟,原来高铁与民航的差距已越来越小了。显然,民航只有提高自身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充分体现服务的便利性与自主性,才有可能再次找到自身的优势。

  因此,就这个意义上看京沪线上客源之争,恐怕就不会那么简单。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如果民航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高铁的“新鲜性”给民航带来的客源流失就会成为永远的流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