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 推动行业发展

  2011年1月10日,中国民航第一所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民航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民航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011年1月10日,中国民航第一所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民航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民航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航运输飞行累计达2033万小时,接近“十五”期间的两倍,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以上事故率为0.05,较“十五”期间降低了74%,大大好于世界平均水平,创造了航空安全历史最好水平;截至2010年年底,全行业共有运输飞机1604架,5年累计实现利润557亿元,比“十五”增长了4.6倍;直接和间接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0000亿元,截至2010年,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到175个,覆盖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位,空管设施装备水平全面提升,飞行高度层垂直间距缩小,管制能力提高;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显著增大,五年利税超1000亿元,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并在汶川、玉树地震救援等突发事件紧急运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全行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前不久闭幕的五中全会上,中央作出了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刘延东国务委员在航科院成立大会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应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行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民航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高科技性,因此,大力发展民航科技事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民航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十二五”时期也是民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形势具有六个阶段性特征:一是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要求民航加快发展;二是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峰期,要求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投资力度;三是继续受资源、环境的制约,民航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四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进入重要转型期,要求民航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进行机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五是国产飞机和空管设备的投入使用,要求民航与相关产业部门更加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六是全球民航新技术的大量应用要求民航创新发展。

  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民航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找准创新点,切实解决全行业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首先,解决安全理念、人才队伍、管理手段和基础设施与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李家祥局长在航科院成立大会上要求航科院要以航空安全为重点,在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术方面发挥好科研和技术支撑的作用,在具有技术优势的安全管理体系、事故调查、高原复杂机场运行技术、飞行品质监控、机场鸟击防范等方面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并及时应用于民航运行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其次,解决需求旺盛与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机场和主要航线,需求和容量的矛盾相当突出,已经成为民航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民航的社会形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新的装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提高运行效率。第三,解决发展方式与经营环境变化不相适应的问题。民航面临着经营成本增长快,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来自高速铁路、国外航空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需要切实把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张转到内涵发展上来,提高民航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力,提高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为《中国民用航空》杂志2011年第01期刊首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