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铁,时不我待

  两年以前,高铁在民航还是个很前卫的话题,谈论高铁的挑战常常被认为是杞人忧天。那时候对高铁的认识是模糊的,感受是不真切的,论证也只是理论性的。但现在高铁已经实实在在运行起来了,距离初步建成高铁网络的日子日益临近。必须认识到,高铁对民航的挑战不仅是战略性、颠覆性的,而且也十分紧迫。

  两年以前,高铁在民航还是个很前卫的话题,谈论高铁的挑战常常被认为是杞人忧天。那时候对高铁的认识是模糊的,感受是不真切的,论证也只是理论性的。但现在高铁已经实实在在运行起来了,距离初步建成高铁网络的日子日益临近。必须认识到,高铁对民航的挑战不仅是战略性、颠覆性的,而且也十分紧迫。

  武广高铁证明,在类似武汉-广州距离的城市间,航空和铁路旅行的时间相差不多,经营成本也接近,高铁几乎就是民航的替代品,高铁被称为“没有机翼的飞机”。安全性:全世界范围内,自从有高铁以来没有过重大安全事故;舒适性:高铁很平稳,没有晕机、颠簸和严重的气压变化;快速:在1200公里以内旅行用时相当,而且高铁还在继续向400公里和500公里以上提速!

  但是,在以下方面民航难以和高铁相比。便捷性:高铁发车间隔可以缩到5分钟,实现公交化运行,而民航的航空快线最多也就是间隔半小时;运输能力:高铁明显有优势;舒适:高铁可以打电话、上网、方便地走动、打牌游戏,可以欣赏窗外景色;对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民航是点,高铁是线;正点:高铁很难不正点,而民航就算拿严重失真的正点数据,也很难与之相比;环保:无论是能源效率还是排放,高铁都远超民航。有了这些比较,旅客会从选择民航到选择高铁,政府也轻易就知道取舍——如果非要有所倾斜的话,当然是高铁。武广高铁运行以来,发车频率和运量在稳步增加,而民航在增加运力、航班,外加大幅打折,也只能是以大幅度降低航线品质来换取客流有所增长,应付一条航线可以如此,如果高铁遍地开花,该当如何?

  武汉曾经被认为是最适合建立航空枢纽的城市,一旦全国高铁网络建成,武汉机场的业务量无疑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再谈建设什么大型航空枢纽就有些勉强了。一叶知秋,整个民航业将要受到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网络优势,当高铁网络建成,对民航市场的压缩将产生乘数效应;二是高铁加入快件的运输,虽然叫客运专线,但考虑到高铁载运率严重不足,不定哪天货运列车就会载着本该民航承运的快件货物在高铁上飞奔,因为正点率高,对民航货运的挤压效应一点不会比客运差。

  现在回过头来看,因为高铁的占地太多,成本太高,短时间内如此大规模建设高铁未必是必要的和经济的,中科院最近的报告已经在反思这个问题,这对今后遏制非理性的高铁热蔓延或许有用,但已开工的项目就已经足够颠覆传统运输格局了。高铁的确占地远超机场,但既然国家投巨资建设了,只能想方设法让其发挥作用,在民航和高铁之间的取舍,如前所述,国家不会纠结。高铁的确成本高,但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不要指望其会因为亏损就退出市场,在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行后,再在财政上享受一定程度的公交待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民航不能改变环境就只有适应环境,以便尽量减少冲击。例如不可以再坐井观天,只看到民航自己这块小天地,而是要放到整个国家的大交通运输体系中考虑民航的发展问题;不可以再言必称美国,拿美国民航作为发展模式,因为中美民航的生存环境有了巨大差别;不可以再根据历史经验来考虑我们的航线规划和机队规划,因为高铁来了;不可以再各行其是,而是要全行业立即行动起来,共同为未来发展采取系统性行动,从政策法规到全行业的流程再造,以便增强民航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两年来,本刊不遗余力地呼吁要正视高铁的挑战,积极应对,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温水煮死青蛙的故事人人皆知,但被煮死的青蛙还是年年都有。距离2012年高铁初具规模还有两年,距离2015年高铁基本成网还有5年,我们还有几个两年可以荒废?

  (本文为《中国民用航空》杂志2010年第11期刊首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