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面前反思:为什么民用航空业倍受指责?

  寒冷的冬天,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民航业来说,的确是一场灾难。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机场,还是航空公司,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然而,就是在这种困境面前,社会给予中国民航来更多的并不是支持与鼓励,而是更多的指责与谩骂。为什么?为什么铁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远洋运输业,同样面临危机,却是那么的“平静”。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寒冷的冬天,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民航业来说,的确是一场灾难。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机场,还是航空公司,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然而,就是在这种困境面前,社会给予中国民航来更多的并不是支持与鼓励,而是更多的指责与谩骂。为什么?为什么铁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远洋运输业,同样面临危机,却是那么的“平静”。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旅客运输的三种方式中,航空运输的比例太小,服务的群体局限性较大,并没有普及到大部分的群体,造成社会的偏见,甚至是“神秘”。即便是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今天,还有大多数认为航空运输是一种奢侈消费。而也正是这种小,在国家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容易忽视民航业的作用,甚至是“存在”。

  其次是,社会没有认识到航空运输业的价值与作用。在所有的指责与偏见中,大多数人的目光都停留在民航企业的“天然垄断性”与大规模的亏损方面,忽视了民航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器的作用。从国际上看,航空运输企业的利益率最高仅能达到4%,是一个明显的微利行业。就连着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都认为,飞机根本就不该被发明。当然这话有些偏颇,却也能够说明问题。虽然民航企业自身微利,但是它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对于国家或是地区GDP的贡献,对社会就业等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仅以机场的就业贡献为例:国际机场协会(ACI)曾经对全球142个机场进行过调查与评估,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枢纽机场,每年每100万旅客产生的就业岗位是1100-1600个;大中型机场(旅客吞吐>500万),每年每100万旅客产生的就业岗位是750-1100个;小型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500万),每年每100万旅客产生的就业岗位是350-750个。

  第三是,航空运输与铁路运输相比,开放程度较高,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质疑。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运输的国际性较强,无疑会走在开放的前列。这种开放,无论是对行业内,还是行业外的相关利益群体,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旦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其受到的质疑就可想而知了。而今天的经济危机,表面上看,对外开放,无疑让民航业更多受到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民航业对国家经济变化的敏感度太高。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晴雨表,无论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是经济的衰退,民航业都会是第一个感受到。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民航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往较其它行业幅度更深,时间更长,企业的表现也更容易不尽人意。

  当然,这其中也有民航自身的原因,如企业或员工的不能洁身自好,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民航服务的不完善,甚至是不规范,给社会留下了“不负责任”的印象等。所有这些,都让民航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要遭受更多的非议与质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