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企业管理者需借鉴“利他主义”商业哲学

  今天收到了IT经理世界赠阅的第239期杂志,其中刘湘明先生在“编者的话”中提到的“利他主义”商业哲学颇为耐人寻味。该文指出:“内心埋藏的过度利己主义,是制约中国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巨大隐患”。

  今天收到了IT经理世界赠阅的第239期杂志,其中刘湘明先生在“编者的话”中提到的“利他主义”商业哲学颇为耐人寻味。该文指出:“内心埋藏的过度利己主义,是制约中国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巨大隐患”。

  那么,什么是“利他主义”商业哲学呢?文中指出,真正商业意义上的利他主义,不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把行业或者外部环境当作自己的生意来看待,从长远角度考虑发展的商业哲学。

  这些话总让人想起现在的国内民航业。国内的航空公司相互之间自然是竞争对手了,从战术角度看,在它们的共飞线上的竞争是何其惨烈,价格战一波接一波的发生。上海航空公司刚进入沪港航线时和东方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战令人印象颇深,而这只是众多价格战案例中的一个而已。

  从战略竞争的角度看,航空公司相互之间的竞争虽然没有那么直白,但在其激烈程度上却毫不逊色。在上海枢纽门户的战略争夺战中,最近上演的国航和东航的股权竞购案,国航以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成功阻止上海枢纽港上新竞争对手(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出现,而东航则进一步暴露出其作为老牌国企对市场经济规律适应能力差的一面。中东股权竞购案让媒体和社会热闹了好一阵子,最后在一些管理者的眼泪中暂时落下帷幕,但一直也是余波未了,不时仍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出现。

  航空企业本来就是知名度高的企业,不仅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对社会价值导向也有一定的影响。民航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民航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本企业的过度利己主义思维中,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去看问题。事实上,只有整个中国民航业得到健康发展,中国的航空公司才有可能得到健康发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航空公司是一类很有特点的企业,合作是航空公司在竞争战略上的首选。例如现在颇为盛行的航空公司联盟,其联盟成员之间并非没有竞争市场,但大家都选择了合作,这样显然有助于维护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

  正如刘湘明先生在他的这篇“利他主义”中列举的:近期印度企业家群体在全球迅速崛起,全球首富的桂冠也落入印度信实集团董事长穆克什·安巴尼的囊中,势头远远超过中国的企业家。全球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Hay集团对印度30多名企业家进行了研究,列出了几个印度CEO成功的关键因素,“高度利他主义的经商哲学”赫然在列。

  显然,这种“利他主义”商业哲学的运用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何在“利他”中达到“利行业”是关键,而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博大的胸怀则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民航业亟需做强做大以图参与国际航空业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下,中国民航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应该剔除一些过度利己主义,而学会借鉴“利他主义”商业哲学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