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报告:急流轴引发强颠簸

报告类型: 飞行人员
事件类型: 飞行安全
事件经过:
海参崴区域遇到强颠簸---急流轴引发,当时飞行高度为101000m,申请下到8100m后脱离颠簸。
从经验来看,这一区域出现颠簸的高度大致在30000-45000英尺之间,建议以后遇到急流轴时候要加倍小心。急流轴受季节影响,签派在做飞行计划时应慎重选择航路,避开颠簸。
专家点评:
首先感谢该飞行员的报告! 一、相关的事故背景 该飞行员的报告让我回想起在前苏联境内的两起飞行事故。
1958年10月17日,隶属于前苏联Aeroflot航空公司的Tupolev
Tu-104A(飞机注册号sssr-42362)飞机从北京飞往莫斯科,途经Omsk(前苏联境内)时,由于飞机设计上的缺陷(在高高度时,在遇到气流扰动的情况下,自动驾驶不能有效的控制飞机的坡度,而且,飞机对人工操纵的控制输入反应非常的有限和极其滞后,而且,飞机的姿态仪在大仰角时不能正确指示),飞机遭遇到严重颠簸后失事,机上80名旅客罹难(包括9名机组成员)。惊人的类似的灾难,在两个月前(1958年8月15号),同样发生在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同一种机型(飞机注册号sssr-42349)身上。
所以我认为您的报告有很大的价值。 二、相关的背景知识 1、颠簸的强度描述:
当飞机姿态、飞行高度及航向均有变化,引起的指示空速变化大,短时内飞机失去操纵,其强度为强颠簸;当飞机被急剧的、频繁的上抛下掷,事实上已无法操纵,可能造成飞机结构的损坏,其强度为极强颠簸。
2、什么是急流轴:
在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南、北半球近地面层出现了四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同时相应地形成了三个风带,即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急流是南支、北支急流。温带急流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在40-60oN之间,夏季在70oN附近。我国习惯上称温带急流为北支急流。副热带急流常位于副热带高压北缘。冬季一般在25-32oN,夏季向北推移10-15个纬度。由于它的位置比温带急流偏南,我国习惯上称它为南支急流。
急流的定义是风速大于30米/秒米/秒的强风带。急流是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必须大于等于30米/秒。 高空急流一般位于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
急流周围通常存在大范围盾状卷云、卷层云组成的广阔云系。因此,卫星云图上的高空急流云系以卷云为主,主要为宽广的盾状卷云区。其位于急流轴的右侧,主要集中于急流呈反气旋弯曲的地方。
急流通常位于对流层顶附近温度梯度最大处,往往是和锋区相伴而出现的。由于锋两侧的气团不同,因而两侧的气温相差较大,即存在较强的温度梯度。
温带地区急流轴通常位于对流层下部,冷暖气团交界处,暖气团北部顶端。温带急流在极锋暖侧上空,中心所在纬度大体与500hpa上锋区所在纬度接近。
急流颠簸区和锋面颠簸区的共同特征是温度场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
在急流轴线附近,风速的切变很强。一般来说,急流轴的冷空气(低压)一侧,风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均较暖空气(高压)一侧为大。可能发生强烈风切变的区域是风速在100米/秒以上的急流轴的低压一侧。
副热带急流是指在副热带地区(约20-45oN)对流层上部出现的最强环球西风带。当副热带急流波峰与高纬度极锋急流波谷相遇时,往往产生降雨等强烈天气。副热带急流可能产生影响飞行的强烈紊流。
急流区是经常发生飞机颠簸的区域,急流轴的冷空气(低压)一侧,风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均较暖空气(高压)一侧为大,所以出现在急流低压一侧的颠簸比高压一侧多且强。另外考虑与颠簸直接有关的空气密度通量,低压处比高压处大,所以颠簸发生频率及强度的最大值大都出现在急流轴低压一侧(北侧)急流轴下方1-3千米处。
温带急流是与极锋锋区相伴而出现的;而副热带急流也往往是和副热带锋区同时存在的。北半球温带急流、副热带急流的前下方存在空中锋区。 三、操作指导:
除了报告人在报告中建议的之外,报告分析人认为: 飞行员还要懂得如何与签派放行人员合作,避开急流区。如果一旦进入,或者必须要穿越急流区,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操作。
1、飞行中遇到强烈紊流,最好的脱离办法是改变高度。因为颠簸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米,强颠簸层厚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尺度多数在100千米以下。所以,飞行中如出现颠簸,可改变高度几百米或暂时偏离航线几十千米,一般可以脱离颠簸区。采取改变高度的脱离方法,往往更能迅速的脱离颠簸区。
2、当预计进入急流轴时,航空器驾驶员应当采取的动作是从急流轴的一侧保持平飞以小于30度的角度进入。顺风进入急流中飞行,不要从急流轴的正下方进入,应从急流轴的一侧保持平飞状态以小于30度角进入,以避免或减轻飞机颠簸。(来源:中国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