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呐喊》有感

《呐喊》中有许多文章都收录在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中,例如《孔乙己》《狂人日记》。有笔触不那么尖锐的《故乡》《社戏》,还有很多当时读来震撼心灵的《药》《阿Q正传》。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收集了鲁迅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所写的作品。如今重新捧起这本书,感受到与年少时完全不同的鲁迅和他想要呐喊的初衷和内容。

此时读《呐喊》不为背诵段落,阅读理解,描述作者的心境与思想,而是只凭着文学性的触觉直白体会在动荡年代写的文字,想把民众摇醒,想唾弃这不可思议的社会,想干脆一把推翻不再拯救,想离去却又不舍养育了自己的土地。鲁迅一直让我觉得是一位严肃的、批判性的、尖锐刻薄的战士,但读过他写的全部文章,我才知道,他内心的柔软,对家乡的缱绻,对人民的悲悯,对国家的大义不是一两篇文章可以概括的。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的,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地走,互相招呼,总在一处。”这是《鸭的喜剧》中对一群蓬松可爱小鸭子的描述,是不易看到的抒情片段。作家总有比我们多的眼睛耳朵嗅觉味觉,普通小事也可以描绘的如此生动,在心中升起对生活的爱意。

“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出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这是《社戏》中我很喜欢的一段描写,胖绅士的体型好像流动的水袋,稍有空隙就赶快施展开来,可以舒缓一口气了。

“单四嫂子便成了药店与医堂间下坠的带水布条,待到水分被榨干后,便会变得死直。”《明天》和《药》很像,带着病入膏肓的孩子的母亲,为了救子奔波在世上最后却两手空空。不像《药》那样看得人毛骨悚然,单四嫂子的情况更加简单。她去医馆看病,去医馆指明的药堂抓药,钱财流进了这两家的口袋,也没有换回儿子的性命。同村人打着帮助的名号草草“出把力”,可以在她家多吃一顿饭或换些什么好处。日子还是要过,哪怕明天只剩下她一个人。她没有罪,却要受这让人窒息的苦;任何人也没有罪,却都要在世上煎熬。如果不想变得“死直”,只有打破现在一切,走进滚烫的革命的火里,重塑世界,但这孤零零的呐喊又能叫醒谁?“只有那暗夜想为变成明天仍在这寂静里奔波”,普通人到希望明天不来也不是什么坏事。

有些文章通篇弥散着鬼气,鲁迅先生精准地描写着人民的苦、恶、愚、痴。一方面还原了生活的恶,让漫天浊气环绕着人们,另一方面又不安于昏暗的蔓延,于是独自站立起来,在旷野里直面高而远的天空。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是死或痴,但字里行间又都是生和远。他以激愤表达爱欲,以毁灭凝视永恒,获得心灵的升腾。

再读鲁迅,让人思考、愤慨、感动和自省,他所描写的情形不止出现在动荡时,可怕的是仍能在现在的社会找到影子。当思维穿过感觉的阈值后,人间的本质便出现了,看清本质,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