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风雷-中国直升机研发秘史(3)

  痛定思痛,理顺直升机系列发展思路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引进苏联米—4直升机制造技术并仿制成功直5投入成批生产、装备部队后,中国有了世界第一代直升机。但世界直升机工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型号不断涌现,在苏联不再提供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中国直升机工业从60年代中期开始,试图由仿制生产走向自行研制的轨道,先后进行了改进改型和研制3个量级6个型号的直升机,即哈尔滨飞机厂以美国贝尔—47G为原准机测绘仿制的“701”轻型机和西工大制的“延安二号”轻型机,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直6型机和将活塞发动机改为涡轴发动机的直5改,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直7型机和昌河飞机厂、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直8型机。至1979年底,这3对量级相同的6个型号直升机,除了直8型机在研缓上外,其余均停研或停产,造成了没有一个改进改型或自行研制的国产直升机可供部队使用和接替已生产20年只有50年代世界水平的直5型机的后继机种的严峻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直升机发展的决策层忽视了统一而连贯的技术决策原则和技术政策指导方向,没有一条清晰而稳定的发展主线条,分散了国内有限的直升机研制力量,出现了持续十多年的直升机研制机种自相矛盾的撞车现象,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这种撞车情况下流失,致使直升机事业未能迈开步伐。 

  痛定思痛,理顺直升机系列发展思路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引进苏联米—4直升机制造技术并仿制成功直5投入成批生产、装备部队后,中国有了世界第一代直升机。但世界直升机工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型号不断涌现,在苏联不再提供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中国直升机工业从60年代中期开始,试图由仿制生产走向自行研制的轨道,先后进行了改进改型和研制3个量级6个型号的直升机,即哈尔滨飞机厂以美国贝尔—47G为原准机测绘仿制的“701”轻型机和西工大制的“延安二号”轻型机,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直6型机和将活塞发动机改为涡轴发动机的直5改,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直7型机和昌河飞机厂、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直8型机。至1979年底,这3对量级相同的6个型号直升机,除了直8型机在研缓上外,其余均停研或停产,造成了没有一个改进改型或自行研制的国产直升机可供部队使用和接替已生产20年只有50年代世界水平的直5型机的后继机种的严峻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直升机发展的决策层忽视了统一而连贯的技术决策原则和技术政策指导方向,没有一条清晰而稳定的发展主线条,分散了国内有限的直升机研制力量,出现了持续十多年的直升机研制机种自相矛盾的撞车现象,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这种撞车情况下流失,致使直升机事业未能迈开步伐。 

  20多年的直升机研制工作实践,经过了林彪“两个大搞”的折腾,经历了诸多挫折、曲折与失败,中国航空工业领导层及直升机界的有识之士痛切地感到中国直升机型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运筹规划,通过科学论证进行决策,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发展我国直升机事业,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国航空工业界,最早认识这一问题并提出真知卓见的是1979年由南昌飞机厂调任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后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的何文治。

  1979年初,为了研制接替即将停产的直5型机的后继机种而满足部队装备建设的急切需要,国家主管部门考虑拟从国外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直升机。刚刚调任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所长的何文治抓住了这个契机,主持召开了一个国外直升机情况报告会,明确提出引进国外直升机有个方向问题。会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向航空工业部上报了《关于引进国外直升机的几点初步想法》,文中强调:“引进方法对头与否,对引进效果有直接影响,若以直5型机为基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25年,国外50年代后期以来研制的直升机,对我们都是新鲜的,容易产生见一样爱一样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引进的效果往往不能如愿,容易造成机种繁杂、使用维护麻烦和零备件供应困难的局面。为此,在引进何种直升机问题上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同年2月下旬到3月底,航空工业部组建了以何文治为组长,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南京航院、昌河飞机厂、航空情报研究所和哈尔滨飞机厂等单位派员参加的直升机用户调查组,先后走访了总参、空军、海军、民航、石油部、二机部等22个军民口单位,听取了他们对各种量级直升机的需求意见。调查结果表明,用户比较集中需要的是4吨级的直升机。调查后,由何文治代表调查组向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陈少中、崔光炜等领导汇报调查情况和调查组意见。此项调查结果对1979年底开始与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谈判引进“贝尔—212/412”和1980年4月开始与法国宇航公司谈判引进“海豚”直升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管部门于1980年10月签署了引进法国产50架4吨级的SA365N/N1“海豚”Ⅱ型直升机专利合同。 

  1980年8月何文治被任命为航空工业部副部长(仍兼任所党委书记兼所长)职务后,他以部领导的名义正式提出:“我国直升机型号发展需要有一个规划,需要有一个系列可循,这样直升机研制可以管一段时间。”他亲自组织了所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了论证工作,确定以引进的4吨级“海豚”直升机和购进的“超黄蜂”直升机为基本型,开展直升机型号的研制工作。

  1982年初,遵照张爱萍副总理的指示精神,何文治副部长责成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组织拟订《关于我国直升机系列发展规划》,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几经易稿,于3月25日与昌河飞机厂联合向部呈报《关于我国直升机系列发展的几点建议》。何文治副部长明确指示:“我国直升机系列以吨级分类法为好,不采用以用途分类法的系列结构。”1983年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重新拟写,并反复讨论修改后向部呈报了《关于发展我国直升机系列的几点设想》。文中在详细论证后强调:“按照我国国情和直升机工业现有基础,以起飞重量为2吨、4吨、8吨和13吨的直升机系列作为今后15年直升机发展的设想,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1984年5月5日国防科工委下达《关于搞好直升机系列论证的通知》,指出:“为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方针,首先要合理划分大、中、小型直升机的档次,选准各档次的基本型飞机;然后通过一机多型的途径,满足各使用部门对直升机的不同使用要求。在此基础上,起草2000年前直升机系列发展的研制规划(草案)。” 

  同年8月航空工业部下发《关于搞好直升机系列发展规划的通知》,10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直升机规划工作专题会议,会议听取了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代表《关于直升机系列发展规划的设想》的汇报,经过与会领导和专家的深入讨论和审改,最后确定由部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审批。1985年8月3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关于直升机系列发展和“七五”规划的批复》。从此,中国直升机型号研制开始走上一条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系列发展轨道。 

  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批复》明确同意国家计委、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关于直升机系列发展和“七五”规划的请示》,并对有关问题作如下批复: 

  (一)我国直升机的发展,要在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科研、生产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改革,力争在90年代逐步形成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直升机的能力,以适应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直升机的发展要按重、中、轻和超轻型系列安排。考虑我国直升飞机研制和生产现状,应先重点发展中型和轻型直升机。按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分为15吨、7吨、4吨、2吨和超轻型五个档次。今后,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我国直升飞机的标准化、系列化、规格化和通用化。 

  (三)“七五”期间,重点发展中型和轻型直升飞机。当前要抓紧直8、直9和武装直升机(包括反坦克武装直升机和舰载武装直升机)的研制。第一代武装直升机以直9飞机为基础进行改装设计。“七五”期间抓紧第二代武装直升飞机的研制,把反坦克武装直升飞机列为研制重点。对8吨级重型直升飞机,“七五”期间先开展单项技术预研。 

  (四)2吨级直升机和超轻型直升机列入民用飞机发展规划,根据国家需要和财力情况,积极安排。

  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批复》,统一了我国直升机型号研制极其课题预研工作的部署,结束了直升机行业打乱仗的局面。 

  大型直升机直8腾空而起

  1985年12月11日,景德镇吕蒙机场上雪霁天晴,人声鼎沸。上级机关,有关部队,院校,各方面专家,昌河飞机公司、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几千名干部、职工云集这里,因为大型直升机直8的首飞要在这里进行。 

  信号枪声一响,桨翼的风驰电掣,只见直8直升机拔地而起,垂直上升,在空中5米悬停,稳稳停住。接着,作左右360度转弯,前飞,后飞,左侧飞,右侧飞,机动灵活,完成了规定科目,历经30分钟,直8胜利返航,准确降落在预定位置,首飞圆满成功。 

  直8是中国第一次参照国外直升机设计研制的多用途大型直升机,机身是水密半硬壳式结构,底部呈船体型,旋翼直径18.9米,6片可互换的金属蜂窝旋翼桨叶、5片尾桨叶,装有3台涡轴6发动机,并装有水陆两用带浮筒的起落架。该机最大起飞重量13吨,空机重量7吨,巡航速度245~260千米/小时。可用于运输、救护、搜索、警戒、反潜、扫雷等。直到今天,这样的直升机也仅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能够制造。 

  1973年12月,航空工业部决定由昌河飞机厂研制直8直升机。1975年,昌河飞机厂呈报了直8机的总体方案与工厂建设总体规划。1976年2月,航空工业部予以批准,航空工业部投资4500万元,用于建设厂房,增加金切设备。 

  直8的设计工作于1976年正式开始,研制工作迅速全面铺开。昌河飞机厂组成了150人的设计队伍,厂总工程师栗在俭兼任总设计师。设计参照原准机,同时作适当修改,并作计算和试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先后派出80余人次参加设计,并承担了82项计算与试验任务。哈尔滨飞机厂也抽调了40余名设计员进行驾驶舱、船体、货舱门三大部件的设计。 

  为缩短研制周期,采取了图纸设计,工艺性审查、工艺文件编制、工装设计、材料、成品锻件的定点等工作交叉平行作业的措施。 

  在直8的研制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其中钛合金板材热压成型、无扩口导管联接、钛合金板件的焊接及无氢镀镉、镀钛等,由于采取了部内外的广泛协作,这些关键都一一被攻克了。至1980年,各项研制软件已结束,工装及零部件研制也完成了70%的工作量,07架静力试验机装配完毕。 

  从1980年开始,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战线压缩,航空工业部正式将直8列为缓上项目。此时,昌河飞机厂为直8已投资6000多万元,长期停下去的话,将有大量零部件与成品超期报废,损失巨大。昌河飞机厂克服重重困难使直8的研制工作仍在艰难中进行。 

  1983年3月,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提出了关于加速制造直升机的指示。同年5月中旬,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与专家到景德镇对直8的研制进行了调研,认为直8仅试制1架交付使用,在技术上是无保证的,提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