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到底有无核心产品?

  机场是不是应该实行企业化经营,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停止争论。《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关于“民用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引发了更多专家学者的新观点。笔者认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同样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比如通信设施、城市自来水设施、高速公路等。机场从属性上讲是城市基础设施,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完全应该实行企业化经营,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机场向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产品,并相应获取一定的现金流,当现金流足以支撑机场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了。

  机场是不是应该实行企业化经营,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停止争论。《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关于“民用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引发了更多专家学者的新观点。笔者认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同样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比如通信设施、城市自来水设施、高速公路等。机场从属性上讲是城市基础设施,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完全应该实行企业化经营,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机场向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产品,并相应获取一定的现金流,当现金流足以支撑机场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了。

  第三产业为市场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通常业界人士认为,航空公司为旅客和货主提供服务,实现了航空客货的空间位移,航空公司为市场提供的是“位移服务”,满足的是客户的“位移需求”。而机场只是为旅客、货主和航空公司提供服务保障。那么,机场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呢?

  笔者发现,航空公司的产品是旅客与货物的空间位移,快速是该产品最大的优势和特征,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在提到机场的产品是什么的时候,最典型的回答就是“服务保障”。既然机场能够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进入航空客货运输市场,那么机场一定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否则,机场在市场竞争中就会销声匿迹。经过几年来对机场运营的观察思考,笔者发现,旅客与货物通过其他运输方式到达机场后,旅客需要经过值机服务、交运行李、安全检查、候机登机等特定流程才能出港,货物需要经过打板拼装、仓储装卸、吨控配载、安全检查等特定流程才能出港,航空器需要经过机务放行、推出滑行、地面引导、净空保护等特定的流程才能在机场安全起飞,而这些特定的流程,实际上就是机场的“加工”工序。经过这些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笔者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吞吐服务”。当中国民航“一统天下”的时候,从航线起点内的“吞吐服务”到航线起讫点之间的“位移服务”,再到航线讫点内的“吞吐服务”是一气呵成的,并不需要严格区分。民航体制改革之后,航空公司和机场除了有共同利益外,都有各自的利益。因此,航线两个端点内的“吞吐服务”和航线起讫点之间的“位移服务”就需要严格区分。这是航空公司和机场走向市场的根本。没有核心产品,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国的机场都在努力吸引航线航班,努力向航空公司推销自己的“吞吐服务”。很多相邻的机场已经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绝大多数机场都已经意识到:正确的、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的市场化决策会给机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国内各大航空集团不断寻找机会来扩展自己的运输网络。航空公司一般采用两条途径与之竞争,一是低票价或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是开辟适合于自己的新航线。在帮助承运人发现这些机会以及在开拓市场等方面,机场可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基地建设和促成双边谈判等方面,机场更是可以做大量的工作。对于机场而言,帮助各承运人建基地、开航线,以加大机场航线航班密度,合理规划航线网络布局,促进主业更上一层楼,是机场的当务之急。

  确认了核心产品,机场要走向市场,还必须坚持以下四大原则: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场的主要客户是航空公司。机场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客户,做好各项工作,从而达到双方业务都得到发展的目的。很显然,机场应该使旅客、货主满意。但是,只有航空公司在该机场营运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旅客、货主满意不满意的问题。二是所有的机场都与周边机场存在竞争关系,机场应该制订自己的市场战略方案。盲目的“等、靠、要”思想一定要彻底抛弃。三是中小机场定位要准。这些机场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枢纽机场或者成为枢纽机场的“支线机场”,然后,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四是市场准入对于航空公司而言,比机场硬件更重要。机场要运用正确的品牌战略,靠开拓市场来吸引航空公司。

  机场的生存之路就在于如何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战略。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选择好我们要走的路。(本文发表于《中国民航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