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升级

  摘要:新型城镇化需要依托交通运输来提速,航空先行更成为多地城镇化建设的共识。完善机场体系建设与功能升级、大力发展航空运输,既满足我国城镇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城市群走向世界的需要,是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发展、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的必要途径。

  摘要:新型城镇化需要依托交通运输来提速,航空先行更成为多地城镇化建设的共识。完善机场体系建设与功能升级、大力发展航空运输,既满足我国城镇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城市群走向世界的需要,是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发展、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城镇化;综合交通;航空运输;机场规划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明确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及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整体思路,在继续提升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培育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城市群将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纽带,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随着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城镇化发展将激发对航空运输的巨大需求。作为航空运输网络节点的机场对拓展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发挥重要作用,是城市群连通航空网络覆盖国内、拓展国际、融入全球化体系的关键通道,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更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1. 新城镇化发展对综合交通及航空运输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尤其是近20年来每年以1%的速度递增。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7亿,城镇化率约52.6%。我国将步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明确提出科学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化区域发展格局。

  综合交通是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要引导,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交通运输的发展将带动城镇的商业、贸易等物质交流,活跃市场经济,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可缩短核心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与有序转移,引导区域空间形态协调发展。

  航空运输是我国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由于其快速、便捷、舒适、安全以及天然的国际性特征,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相对其他运输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产业升级的驱动,航空运输的比较优势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以17.5%、15.9%和14.9%的平均速度增长,民航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其它运输方式。2010年,中国民航的运输总周转量就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居民消费升级,将激发对航空运输的巨大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居民人均乘机次数与本国城镇化率呈正比关系。以美国为例,1950-1970年是美国城镇化率的高速成长期,城镇化率由59.6%升至73.6%,美国民航在此期间实现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镇人口集中将给民航运输带来发展机遇,未来20年中国民航仍将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国家综合运输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城镇化将驱动居民总体消费加快增长,加速消费升级趋势。现代服务业作为消费升级的龙头行业,将在新型城镇化中增长显著。快捷、高效的航空运输属于运输方式中的高级产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受益于消费升级的驱动必将迅猛发展。

  2. 机场体系提升城市群连通性

  新城镇化“两横三纵”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主要城市群地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在继续提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引导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市化格局,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两横三纵”建设完成后,我国城市布局将形成完善的城市网络群。

机场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升级
图1 “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布局图

  航空运输在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连接和城市群与世界的连接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加速,航空运输的发达程度对内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对外是提升国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12年,我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3.19亿人,货邮运输量541.60万吨,运输总周转量608.16亿吨公里,国内航线客运量位列世界第二名,至2020年将实现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转变。

 

  我国现有机场体系初具规模,机场分布与城市群发展布局相一致。2013年底,全国共有机场192个,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主的北方(华北、东北)机场群,以上海为主的华东机场群,以广州为主的中南机场群,以成都、重庆和昆明为主的西南机场群,以西安、乌鲁木齐为主的西北机场群共五大区域机场群。机场群效应明显,基本覆盖了我国城镇化战略中90%以上的重点城市群。同时,机场体系依托功能完善的枢纽、干线、支线机场的网络,大、中、小层次清晰的机场结构,能够全面覆盖“两横三纵”的城市群布局发展需要。

机场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升级
图2  全国机场群布局规划分布图

  未来机场布局规划适应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需要。至2020 年,我国机场总数将达244个,通过重点培育国际枢纽、区域中心和门户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功能,适度增加支线机场布点,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五大区域机场群。机场与城市的发展更加协调,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 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所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2%、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总量的96%。机场群对于带动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群发展潜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将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 机场口岸助推城市群辐射全球

  现在,我国有大批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提升城市在国内、国际城市中的地位。伴随着城镇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形成若干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总体城市竞争力仍处于全球中等水平。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世界的竞争以城市群为单位展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世界级城市群”的支撑,国际化成为城市群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环。世界级城市群的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往往超出了国家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根据国际经验,大型城市群与大型枢纽机场往往相伴而生,大型枢纽机场是提升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航空运输在国际客货运输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发达的航空运输已成为衡量区域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012年,中国民航国际运输总周转量1944880万吨公里,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5598万人次,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414万吨,国际航线客运量和国际航线货运量分别位列全球第七位和第四位。中国民航已经开始了在机场和航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持续保持航空运输需求迅猛增长、并实现高效的全球连接。

 

  机场口岸是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窗口。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机场口岸62个,机场对外开放率34%,机场口岸占各类开放口岸总量的22.4%。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机场口岸,通过机场口岸出入境的人员、货物在出入境人员和进出口货物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机场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升级
图3  我国机场口岸分布 

  机场口岸是城市群进入全球经济的快速通道,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航空运输推动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与世界接轨起关键作用。随着全球高附加值、高时效货物市场的增长,全球国际贸易货物价值中的40%是通过航空运输方式实现的。中国致力于将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从10.4%增加至15%,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航空将发挥关键作用。未来众多的高科技新兴产品由于体积小、附加值大、运输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对航空运输依赖性愈来愈强。

  机场对城市确立全球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作用日益重要,大型机场已经成为所在城市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战略性资源,成为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伦敦希思罗机场、巴黎戴高乐机场、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香港机场等。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跨国企业更多向发展中国家布局,机场能够很好地直接跟国外的大城市相连, 机场将城市纳入全球产业链的主导环节。机场口岸将城市群发展推向国际和全球,机场枢纽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4. 机场临空经济区成为城市群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城市群进程中,实现区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关键,因此积极寻找区域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机场除了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机场周边区域正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和人口集聚地,产生巨大的人流和物流。机场规模越大,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也越大。国际机场协会(ACI)研究显示: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1.3亿美元的经济总和、相关就业岗位2500个。2010年,美国机场及相关领域创造了1050万个工作岗位,占美国劳动力(1.39亿)的7%以上;机场创造GDP1.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8%以上。在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18.1亿元的经济效益总和、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

  1991 年,美国北卡罗那大学卡萨达教授提出了“第五波”理论,即继内河航运、海运、铁路以及高速公路四波依次兴替之后,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崛起的重要因素是依托机场,形成发展的第五波。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产生深远影响。蒸汽机和铁路技术的变革导致铁路沿线“煤铁复合型经济”的兴起;航海技术的成熟导致沿海、沿江地区“临海经济”的繁荣;航空运输的普及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导致机场附近“临空经济”的大发展。

  与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大型机场,开始突破单一的运输功能,通过与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形成颇具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它以机场为依托,以航空运输产业为指向,利用国际性、枢纽性大型机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增强效应,引导周边产业的集聚,形成航空配套产业、临空制造产业集群及现代服务业等与航空相关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以临空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相结合,以航空、物流和商务人流为支撑的独特经济模式。

  临空经济对城市群产生积极的产业聚集效应和城市布局优化效应。行业聚集效应,即临空经济区吸引临空相关产业聚集,如航空产业(包括航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服务业)、航空物流业、高新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和娱乐体育休闲业等。城市布局优化效应,即促使城市空间布局由“单中心”封闭式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均衡式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有40余个机场周边都规划了临空经济区,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些核心城市形成的临空经济集聚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如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广州花都临空经济区、深圳临空经济区等。全国主要临空经济区的地区GDP增速都高于城市GDP,引领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表1 全国主要临空经济区经济发展增速比较

机场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升级

  5. 规划布局机场建设,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发展

  完善机场体系建设与功能升级、大力发展航空运输,满足我国城镇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提升城市群的综合实力。

  5.1加快机场建设规划,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未来城镇化快速发展仍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预计未来20-30年,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镇,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的机场数量远远低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截至2011年底,我国机场密度为1.9个/十万平方公里,不足美国的1/3,甚至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机场助推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升级
图4 中国与几个主要国家的机场密度对比(单位:个/十万平方公里)

  应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对民航运输的网络规模、运输能力和机场节点进行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以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5.2合理布局机场体系,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

  充分发挥航空运输的引领作用,优化城市及城市群空间布局,以适应组团式城市发展和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需要。围绕城镇化发展“两横三纵”的主骨架和若干个城市化地区以及城市群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逐步推进机场体系建设。区域五大机场群平衡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航空枢纽,促进多区域机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打造三大国际枢纽,作为亚太航运中心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加快发展20-40家区域枢纽机场,作为区域门户服务于区域政治经济。深入发展30-60家具有特色功能的机场,服务于区域特色经济。

  5.3围绕机场建设新一代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机场是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航空运输优势,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空铁联运、空地联运),将机场打造成为汇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零换乘、无缝隙”的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扩充机场的交通枢纽功能,延伸综合交通枢纽为城市综合体,建设特色航空城。世界范围内,大型机场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航空城作为新兴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城市经济优化、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4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机场,适应生态城市群发展需要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100多个机场需要新建和改扩建,机场建设中要克服能源、噪声、碳排放、土地以及地面交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实现机场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发展乃至废弃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适航、服务人性化、按需有序发展、能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且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本文发表于《交通企业管理》2014年8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