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廉价航空”究竟还有多远

  航空公司缩减成本,目前看比较可行的,就是老老实实放弃头等舱收益,搞单一舱位密集布局,增加可售座位。“节俭风”下,各航空公司头等舱收益都大幅缩水,这一招就更显实效。南都漫画:张建辉

我们距离“廉价航空”究竟还有多远

  航空公司缩减成本,目前看比较可行的,就是老老实实放弃头等舱收益,搞单一舱位密集布局,增加可售座位。“节俭风”下,各航空公司头等舱收益都大幅缩水,这一招就更显实效。南都漫画:张建辉

  春运之后,民航业界又迎来了将长达2至3个月的传统淡季。为争抢客源,各种折扣产品、优惠政策纷纷出炉,在中央劲吹“节俭风”、公商务旅客大幅缩减的大环境下,一些航空公司果断转型争夺中低端市场,一向坚挺的“两舱”票价也开始松动,日前南航就率先下调了157条国内往返航线头等舱、公务舱运价。

  然而,这些降价促销手段,以及航空公司纷纷着手的低成本策略,究竟与消费者的支付成本有多大关联?所谓的“廉价航空”距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虽然政策鼓励,经营噱头亦不断,但机票价格最终还由市场环境和供需关系来决定。客流资源过度密集,淡旺季和航线单向性过度悬殊,以及航空公司机队构建自主权的缺失,这些因素都注定了航空公司瞄准“低成本”概念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有更大的腾挪空间,这些都和“廉价航空”差得远呢!

  2013年5月,民航局宣布解除对设立新的独立航空公司的限制,11月又取消了国内机票价格下限(虽然“1元机票”从没给过这条政策面子),显见是要用宽松的政策鼓励低成本航空公司发展。

  政策的放宽,不但让市场新入者跃跃欲试,就是一些老牌的传统航空公司也动摇起来。例如东航就正与捷星合资筹建低成本航空公司捷星香港,而吉祥航空控股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九元航空也已进入筹建阶段。

  “低成本”航空公司遍地开花的趋势,似乎已初见端倪。然而作为消费者,且别急着高兴———“低成本”航空和“廉价”航空,这两者可差得远呢!“廉价”是消费者从支付成本角度而言,“低成本”却是航空公司从经营成本角度出发,但最终决定机票价格的却是市场供需关系——— 求过于供的稀缺资源必然昂贵,谁说成本低票价就一定该低的?

  众多航空公司积极瞄准“低成本”概念,是为了让自己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有更大的腾挪空间。说到底,“低成本”的初衷绝不是为了“廉价”,只不过是为了稳赚更多的利润而已。

  那么航空公司该如何实现“低成本”呢?我们先来看看世界知名的“低成本”航空是如何做的。以美西南航为例,该航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如下措施:

  机型和航线简单化。其机队采用清一色的波音737,单一机型虽然使该公司无法执飞跨洋跨洲这样高利润的远程航线,但也带来了机队调度便利、维修和航材储备成本大大降低的优势。

  单一客座制。美西南航的客机只设普通舱,虽然放弃了头等舱十余倍于普通舱低折扣票的利润,但换取了机舱密集布局,通过最大限度地增加客座,摊低了单座飞行成本。

  扩大直销和推行严密高效的收益管理。传统航空公司的机票销售主要通过代理人实现,虽然有销售简单化、营销专业化的好处,但付出的销售成本也极为可观,隐性流失更是难以监管。以国内某中型航空公司数据为例,该航2013年销售成本就占到了营业收入的7%以上。目前国际先进航空公司的直销比重大多在40%以上,据国际航协预测,到2017年直销比例更将增至60%,而国内目前直销搞得比较好的如南航,2013年也不过才20.5%。

  单一机型、高密度的客座布局、尽可能俭省的服务、更高的飞机利用率(美西南航2007年日利用率最高时竟达到11.68小时),再加上大比例的直销和高效率的收益管理,可以显著地降低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

  但练好这些“内功”只能让航空公司降低成本,并不能保证机票必然“廉价”。要怎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廉价航空”呢?那就要看外部因素了。

  如有些航空公司旗下有大量的上下游产业链(租车业、旅游业、酒店业等),如果廉价机票能够为相关产业链拉来生意,那么在机票上让点利甚至亏点本也是划算的(反过来说,通过上下游让利而保证机票收益,也同样可行)。比如说欧洲著名的“票价杀手”瑞安航空就属此例,2012年“内功”出色的美西南航利润率才不过2.46%,但“内外兼修”的瑞安航空却达到了11.66%!

  还有一种情况也与此异曲同工。如某些航空公司虽然自己没有太多上下游产业链,但其所在国政府为了鼓励航空公司从海外多揽客以促进国内消费,而在政策上或经济上予以各种补贴,也可能催生“廉价”乃至不要钱的机票。

  至于收费服务和隐性收费,更是廉价航空公司必备的招数——— 如美西南航,提前24小时值机是免费的,但你若想抢个好座位或一家人坐在一块儿,那就提前36小时网上办值机吧,每位收费12.5美元。至于行李托运收费、餐食额外收费、客舱商品售卖等做法,就更为常见了。

  开列了以上这些“减成本”、“减价”以及“增收”的办法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按图索骥,看看目前国内航空市场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这些措施。“廉价”成不成,最终还得看市场怎么说。

  首先看机队构成。目前国内几大航空公司在机队构建上到底有多大自主权,着实令人不乐观。作为国家外交策略而频繁实施的贸易补偿性购机以及行政性摊派,对航空公司经营思路的干扰是显而易见的。如某大型航空公司连入数架“巨无霸”空客A380后,却苦无养得活它们的国际航线来飞,结果只好长时间地执行国内航线——— 如此一来,成本当然摊不下来。

  其次是市场资源过于集中。美西南航“多枢纽”模式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美国较为均衡的经济地理布局以及由此而生的稳定、均衡的航空市场和航线网络。而对比看国内,2013年全国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有24个,这24个机场就占了全国机场吞吐量的75%,而北、上、广三地机场吞吐量合计又占了这75%中的50%!过于密集的客流资源,以及过于悬殊的淡旺季(除春运、暑运之外,大部分时间市场都是比较淡的)和航线单向性(如春节前,广州飞重庆均为全价票,而重庆飞广州却跌至100元甚至更低),导致各航空公司不得不将运力投入北、上、广。过量增长的运力,又导致这些城市航路资源短缺拥挤,不得不长期在临界边缘运行,一有风吹草动就导致全国性的大面积延误,最终又造成航空公司运行成本的恶性上升。

  所以国内航空公司不得不面对两难选择——— 中小城市所能提供的客流量少得可怜,常连中型机都养不活,不飞超大城市航线利润堪忧;但执飞超大城市航线,成本又必然高昂(各种显性隐性的准入成本、竞争成本、延误成本),票价也很难低得下来。尤其是在高铁参与分羹后,更是雪上加霜。传统的民航盈利航线如京广线,在沿线高铁全面启用之后利润就大为缩水。

  所以千方百计挖潜力缩减成本,是近些年来各航空公司高管念烂了的经——— 跑不过高铁,咱至少也得跑赢同质竞争的对手不是!但怎么降成本?比照着国外经验一条条看:

  多枢纽间高密班次?照目前的市场环境是学不来的,国内真正算得上枢纽的大城市超不过两位数,狼多肉少,航空公司打破头也抢不来多少时刻资源;

  加大飞机利用率?在当前国内飞行员普遍短缺、民航局对飞行员的飞行时数监管又极为严厉的情况下,此条的操作难度其实是最大的;

  开发上下游产业链?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好开发的早给人开发完了,除非是自带产业链入行的(比如说以旅游业起家的春秋,以快递业起家的顺丰)。此外,国有控股的几大航还受到各种政策框框限制,执行此策更不容易;

  目前看比较可行的,就是老老实实放弃头等舱收益(在当下的“节俭风”大环境下,各传统航空公司头等舱的收益都大幅缩水),搞单一舱位密集布局。这对那些高端旅客市场本来就很惨淡的航空公司而言,绝对是值得尝试的。如南航旗下的重庆航空,将所辖空客A319改造后,可售座位数就从120上升到了136,其全部4架319改造后就相当于凭空增了半架飞机。

  还有一条降本措施,就是扩大网络直销。目前各航空公司都在积极尝试利用网络技术进步的红利,将可观的销售成本压缩下来———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代理人这个庞大利益群体的消亡。分销与直销的斗争,必然是一场反复的拉锯战,其持续的时间长短,则取决于消费者网购能力的普及速度。

  但这些措施,都和“廉价”不相干,机票价格的下限通常取决于经营成本(1元、9元的票固然也有,但那不是理性成本,而是广告噱头),上限必然取决于市场需求。

  年年春节前,就当身处广州的四川打工仔连头等舱全票都抢不到的时候,重庆的机票销售商们却正举着“重庆-广州直飞100元”的牌子跟铁路系统疯狂争抢客源——— 但可别说这是什么“廉价航空”,瑞安航空的低价票还得29欧一张呢!只要春节一过,这一切就会颠倒过来,年年如此。

  据预测,2014年春运航空承运旅客人数将较2013年增长10%,达4200万人次。这种中国式的亲情大迁徙,是什么样的经济理性都无法解析的———中国民航市场的特点决定了,航空公司都恨不得变成低成本航空,但在人流高峰季中,它们谁也不会甘心做廉价航空!

  (本文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