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备降留给我们的思考

  2010年8月1日,原本15:30的航班,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就推迟到了16:00才起飞。2小时30分的航程,在18:00时,客舱中突然传来机长广播,“由于机场上空被雷雨笼罩,我们的航班得备降XX城市”。19:00,我们的航班终于降落在XX机场,于是备降后3个小时的经历开始了,我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个过程:

  2010年8月1日,原本15:30的航班,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就推迟到了16:00才起飞。2小时30分的航程,在18:00时,客舱中突然传来机长广播,“由于机场上空被雷雨笼罩,我们的航班得备降XX城市”。19:00,我们的航班终于降落在XX机场,于是备降后3个小时的经历开始了,我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个过程:

  19:10,前舱门口传来了一位女性旅客与主任乘务长的争论声。女旅客:“我不舒服,想下去透透气”;主任乘务长:“不行,这是您能走得最远的地方,不然我们无法救援您”。

  19:15左右,开始有旅客自行提出终止行程,希望能够下飞机。

  19:25左右,窗外加油车在完成加油后开始撤离。

  19:30,广播通知:“有需要终止行程的旅客,请速与乘务员联系”。之前,没有任何的广播。

  19:34,有旅客对乘务员提出:“你们不要这样各解释各的,你们说有用吗?你们就不可以广播吗,告知旅客后续如何安排?”

  19:37,客舱广播:“有需要终止行程的旅客请抓紧,我们5分钟后将关闭舱门”。

  19:47,近10分钟,客舱中仍然是乘务员各自解释。我按下了呼叫铃。

  19:49,乘务员到位,我要杯水。

  19:50,客舱广播:“本架飞机油已加完,正在等待机场的离港文件”。

  19:55,客舱电视放下,开始播放广告。

  19:59,客舱广播:“请乘务员到位”。

  20:02,头等舱帘布拉下,电视仍然在播放广告,客舱广播:“机长通知,我们正在排队”。

  20:10,客舱开始有些闷热(我身边的日本客人开始摇起了自己的扇子,以后的闷热感觉基本以此为参照物),乘务员都集中在操作间。

  20:16,空调恢复,中间没有任何广播。

  20:17,电视中开始播放电影。

  20:19,客梯撤离。

  20:21,客舱中又开始闷热。

  20:34,乘务员为旅客提供了一次茶水。

  20:35,空调恢复。

  20:36,机长广播:“到目前为止没有收到管制部门的通知,我们正在申请,请大家耐心等待,谢谢合作。”

  20:45,客舱中又开始闷热。

  20:50,空调恢复。(之后一直如此10-5-10重复,直到21:35,之后的近25分一直处于闷热中。)

  20:48,旅客开始抱怨饿了,希望能够提供餐食(据后来与相关人员交流,机组已与地面联系,但直到飞机离开后都没有提供)。有旅客开始向乘务员要糖水。

  21:15,乘务员提供了一次茶水。

  21:30,客舱广播:“由于航管原因,我们还没有准确的起飞时间”。

  21:31,客舱关灯。

  21:35,电视被收起,客舱开始处于闷热中。

  21:40,旅客开始躁动。

  21:50,乘务员再次处于旅客的索要解释的“包围”中。乘务长的解释:“马上要走了,等待推出”。

  21:52,飞机被推出。之后排队。

  22:22,飞机起飞。

  23:02,飞机到达目的地,原本2小时30分的行程,最终以耗费近7小时30分结束。

  回顾这个备降的历程,有几个问题也许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是关于旅客的素质的问题。虽然,我们的旅客没有外藉旅客那样的淡定(同机的几位日本旅客一直在座椅上安静等待),但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不讲道理。近3小时30分钟的客舱等待,没有发生争吵,只有少数旅客的调侃。但是,在等待过程中旅客提出的话题也许值得我们讨论,为什么我们不能更多的使用广播,却是采取逐个解释,而且要命的是,每一个乘务员解释的口径还不一样。

  二是关于节能减排任务与客舱服务质量问题。在近3个半小时的等待中,时断时续的闷热与凉爽,恐怕大多人都受不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狭窄的空间中长时间等待,闷热感可能带来的后果是旅客的急躁!这不得让人想起我们在大多数时候的地面等待,经受“被桑拿”的感觉。

  三是关于非正常服务的标准与程序问题。从整个备降等待过程来看,从客舱的广播、乘务员的解释、到茶水的提供,甚至是是否该为旅客提供餐食,以及是否允许旅客主动中断旅行等等环节,都让人感觉到一种“无序”。当然,这也同样让我们有理由担心机组资源管理问题。

  四是团队的服务意识与可能受到管理制度影响的个人基本素养问题。无论是何种因素造成的备降或延误,我们的服务肯定是给旅客带来了不便,甚至是损失,我们难道不能表现出一点歉意吗?整个3个多小时的等待,客舱的广播就没有表达过歉意,这应该就是意识问题。至于客舱中服务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我更多的愿意相信我们的乘务人员具备这样的素质,但有可能受到后台管理制度的影响,致使他们无法发挥。如果不信,我们可以检查一下我们的投诉管理制度与办法。

  至于最后,我想说的是,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这只是3个半小时的备降,但能够反映出公司的服务管理制度、服务培训与监督检查体系,甚至是公司整体的协调与民航系统内的协调问题。一个基地公司的飞机在自己的基地备降,管制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客舱中的无序广播与解释、后勤保障工作不能及时展开,足以反映上述问题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