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挑战10天:“鲲龙”团队与极寒天气对战的经典三式

“试飞03,跑道27,风向250,风速11,可以着陆!”不久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东山机场,随着塔台给出允许着陆的指令,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平稳着陆,AG600最后一个低温试飞科目顺利结束,这也标志着为期10天的AG600低温专项试飞试验圆满完成。这期间,低温天气对“鲲龙”团队发起了多次挑战,但团队都“见招拆招,一一化解”,并最终顺利完成试验任务。

“鲲龙”出战第一式:你冻我不冻

祖国的北疆有这样一片土地,那里冬季平均气温在-25℃左右,历史最低气温达到-58℃,年降雪期长达7个月,这就是呼伦贝尔。那里冬季积雪厚度达30厘米以上,素有“中国冷极”之称。这么冷的地方飞机要怎么飞呢?飞机会被冻坏吗?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进行飞机低温试验试飞。

低温试验试飞是新研飞机必须通过的一项极端气候试验,以验证飞机在极寒气象条件下各系统和设备的功能、性能符合适航标准,是AG600取得型号合格证的必考科目。

10天的时间里,AG600M在-20℃至-40℃条件下先后完成了全机各系统功能性能试验,验证了飞机低温、除霜、除雪等使用维修程序,其动力装置系统、燃油系统、液压系统、飞控系统、航电系统、起落架系统等关键系统通过了低温地面试验和试飞验证,表明AG600可满足我国全疆域范围内的森林、消防、搜索、救援等多领域使用需求,也为后续适航取证和后续低温环境下的使用维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完成低温试验试飞任务,两架AG600M(1003架、1005架)分别于1月22日和1月30日,历经近6小时、22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先后转场至内蒙古海拉尔东山机场,开启低温环境相关验证任务。这也是自首飞以来,AG600M执行的距离最长、航路环境最复杂的转场任务。无论是在海拉尔,还是在往返海拉尔的路上,“鲲龙”都以其优异的性能指标通过了极寒天气的考验。

“鲲龙”出战第二式:极寒淬火 百炼成钢

-18℃是冰箱冷冻室温度,-25℃呼吸的时候鼻孔会结冰,-35℃时不戴手套拉车门,手会粘在金属拉手上。试验期间,海拉尔的平均气温是-40℃。当地最有名的娱乐活动是“泼水成冰”,就是将保温杯中的开水,向空中抛洒,瞬间就会形成冰雾,夕阳下异常美丽。

风景是美丽的,但对于来自珠海的试验团队而言,极寒天气对这支南方“小土豆”兵团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航空工业通飞华南试飞中心机务大队负责人郭佳带着8名机务与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机务大队一起,负责此次低温试飞试验的机务场务保障。此次试验需要验证飞机燃油、液压等系统在冷浸透12小时后的性能,但第二天的试验要求发动机需要保持在-20℃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则需要通过启动发动机的方式来保持发动机的温度。在查阅了相关数据之后,团队需要每两小时启动一次发动机,而启动前,团队还需要先给飞机装上两个约80斤的机载电源,开车完成后,再将电源拆卸下来,再抬回暖库保存。一晚上,值班的七八个人需要来来回回5次。

在海拉尔,因为人在室外超过十分钟就会被“冻透”,加上低温环境下进行操作会受到影响,即使此次试验团队挑选了参与AG600试飞保障经验最为丰富的机务团队——有已经多次上机试飞的空中机械师张朋飞,“鲲龙之星”揭蕾、王思喆,业务骨干魏宸,也有快速成长的新人王喜,但他们也会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最终还是经受住极寒天气的考验。被问及此次专项试飞试验最难忘的事儿时,郭佳说:“飞机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来之前咨询其他机型可能会遇到的故障和困难,我们飞机都没有出现。”

“鲲龙”出战第三式:多线并行 双管齐下

AG600M机上地面试验要求的环境温度的“窗口期”相对较短,必须争分夺秒,加上当时马上春节,留给团队的试验时间并不充裕。

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试验科目呢?正如通飞华南副总经理赵玉河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所说:“一边在进行舱门关闭试验,那边同时在开展冷浸透后的发动机试验,能同步开展的试验尽量都安排到同步开展。”

当然,精心的计划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试验团队前期对试验计划进行了周密的安排,计划按天精确,责任到人,每天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完善计划。

试验团队以其多年来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精神,通过日夜作战的方式,“把时间抢回来”。试验团队不畏严寒,挑战极限,抢在极寒气候“窗口期”高质量完成了试验。

2月15日,《新闻联播》播出了《春节我在岗 多机型完成新年第一飞》报道,AG600“鲲龙”完成低温环境试飞作为此次报道的重点,拉开了中国航空工业2024年拼搏奋进的新篇章,同时也为AG600M低温试飞试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