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球航空运输业可以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营的双丰收。首先,实现了2000年以来的首盈利。根据IATA的最新数据,2007年全球民航盈利高达56亿美元。客运量同比增幅5.9%,收益同比增幅8.4%,共交付飞机1041架。也正是由于行业盈利,两大飞机制造商2007年的民机订单量均创造了历史新高:波音公司2007年共获得来自80家客户的1413架飞机的订单,实现连续第3年订单数超过千架;空客公司2007年净订单数为1341架,总订单数1458架超过其2005年创造的年总订单数1111架的记录。其次,在飞行安全方面,根据空难档案局发表的公报,2007年全球共发生空难136起,比上一年减少28起,创造了1963年以来新低。
与国际航空运输形势类似,2007年,中国的航空运输业仍然延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仅在安全飞行上创造了新的记录,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首先,实现了航空运输安全年。预计到2008年1月20日前,航空运输将安全飞行1000万小时,创造我国民航史上最长的安全纪录。其次,全行业全年预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为361亿吨公里、1.85亿人和396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18.1%、15.9%和13.3%。平均正班客座率、载运率分别为76.2%和67.1%,比2006年提高2.7和1.4个百分点。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3.85亿人,比2006年增长16%。第三, 1-11月份,全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8亿元,利润总额170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74%。其中,航空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1亿元,利润总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04%;机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利润总额39亿元,同比增长31%。
回想2007年,无论是轰轰烈烈的“东新恋”,还是中国航空公司加入国际航空联盟,无论是空管一体化改革的顺利完成还是民航总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等等,都反应了中国民航正在不断成长和壮大。在企业经营方面,虽然东航和新航这场“跨国恋情”最终以未通过股东大会投票而失败,且不说结果是好还是坏,但至少表明中国民航企业市场化运作意识在提高、活力在增强;南航、国航和上航先后加入天合联盟和星空联盟,也表明他们正以国际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审视和选择自身的发展。在政府管理方面,空管体制改革实现了“政事分开、运行一体化”,建立分级管理的民航政府空管管理体制和集中统一的民航空管运行系统,在全面提升空管保障能力的同时,理顺了管理关系;民航总局调控航班总量、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和运力增长,则显示了政府机构更加注重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经济性管理政策。
然而,正如李家祥代局长在民航工作会议报告中所指出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民航发展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航空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航空运输安全的品质仍亟待提高;二是行业综合保障能力与航空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不适应,人力资源短缺、基础设施滞后、可用空域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对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同时使得安全风险持续加大;三是发展的协调性不强,中西部地区民航、支线航空、航空货运、国际航空、通用航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民航、干线航空、航空客运、国内航空、航空运输;四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影响行业和谐、关系广大消费者权益和基层员工利益的问题还不少;五是适应行业新发展、新变化需要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六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比较严峻,个别单位发生了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民航行政机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8年,中国民航预期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2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1亿人,货邮运输量44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6%、14%和12%左右;通用航空作业飞行小时比上年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360亿元。在保证飞行安全上:杜绝运输飞行重大事故;杜绝劫机、炸机事件发生;防止通用航空重大飞行事故;杜绝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器维修事故;运输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不超过0.6。
(本文为《中国民用航空》杂志2008年第01期刊首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