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力量:民航云南空管技术保障一线

    位于昆明市西南30公里的梁王山林木葱郁,景色清幽。登上云南空管分局梁王山雷达站的高塔,近可观抚仙湖澄碧的水浪,远可望滇池和阳宗海苍茫涵虚。然而,这样一个风景佳绝之地却人迹罕至。雷达站小院的屋檐下摆着一张空空的长椅,椅背上贴着一块金属牌,上书“等待戈多”。椅子是雷达站前4任站长送来的。他们对贝克特著名戏剧的移植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意图——是戏谑,还是期待?
  梁王山雷达站现任站长杨辉对记者说:“梁王山雷达站相对于昆明来说,既没有昭通雷达站的路途遥远之苦,也没有西山雷达山的近水楼台之利。距离不远不近,条件不上不下,位置很是尴尬。各级领导若要体恤艰难困苦,去昭通;若要就近走访基层,去西山;而梁王山则时常扮演被冷落的角色。任何台站的职工都有被了解、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梁王山的兄弟们也不例外。先天不足只有通过后天弥补。在分局技术保障部推行‘6S’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从昭通雷达站引进的现场管理工具做了深化和优化。其中的不少创新之举得到了通信保障室和技术保障部的肯定,并把我们的经验加以推广,还为我们申请了‘民航空管系统青年安全示范岗’。这以后,前来走访、观摩的领导和同行渐渐多了。梁王山雷达站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寂寞的配角。兄弟们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各方好评,心里充满了自豪。”那么,前4位站长心中的“戈多”莫非就是指领导和同行关注的目光,以及喝彩?记者善意地一笑,没有再问。
  在梁王山雷达站的工作现场,杨辉如数家珍地讲述起他们的创新作业。设备的线路图只能根据实物画图,一桩一线有板有眼,似乎只跟科学和准确有关。可是,杨辉和他的兄弟们对接口和线头采用了仿真画法,图上的接口形状与实物非常接近。他们把不同的线组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来,便于快速对比查找。同时,他们还提升了线路图、流程图和示范图片的系统性,把可视化精细到实际操作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图示种类和画图方法大部分成为了云南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的“部颁标准”。
  现在通行于云南空管分局各雷达站的日常工作表,也是由梁王山雷达站率先做出的模板。他们把所有的日常检查、日常维护、日常讲评和报表日期等都按月排列在一张表上,根据表上所列的时间和内容逐项完成每一项工作,解决了漏项问题。这张表经过通信保障室进一步完善后,贴在了所有台站的墙上。
  值班记录的电子化是梁王山的又一个创新。过去,要用手书填写记录表。由于字体不一,不同的工作者所作的记录有时很难辨认。杨辉和他的同事们在电脑上自行设计了记录模板,每个人的记录除了手写之外,都要录入到标准的记录表格中。这样,既避免了辨认手写字体可能带来的误解,也极大地方便了日后查询。很快,他们的电子值班记录模板也走出梁王山,进入其他雷达站。
  类似的精细化创新在梁王山还有很多。一次,技保部通保室主任杨家明来到梁王山雷达站。中午,杨家明想在厨房亲自动手给小伙子们做两个菜,可是,要炊具找不到炊具,要作料找不到作料,杨家明很是来气。他把小伙子们叫过来说:“你们也把厨房整理整理,不要这样乱七八糟的。”一句话,点醒了小伙子们。他们立刻着手把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搬到了厨房,把炊具和作料分类定位摆放,还为每一件炊具和每个瓶瓶罐罐贴上了标签。他们的经验迅速被“复制”,通保室所辖的雷达站生活管理也进入了“6S”时代。技术保障部党委书记陈微波告诉记者:“别看这都是些小招数,却往往能解决大问题。正是在小处的不断创新,我们的‘6S’管理才得以丰富和完善,一步步走向精细化和系统化。”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