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钱鹏) 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冷,雨雪天气接踵而至,一场关乎飞行安全的“暗战”即将展开——这就是航空器除防冰工作。它不仅是一项常规操作,更是冬季航空运输中一道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安全防线。
隐形的威胁:冰霜雪为何如此危险?
在普通人眼中,飞机机翼上薄薄的一层霜或积雪或许无伤大雅,但在航空专业人员和飞行员看来,这却是潜藏的巨大风险。任何附着在飞机机翼、操纵面、发动机进气口等关键气动表面的冰、雪或霜,都会彻底破坏飞机赖以飞行的精密空气动力学设计。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层薄冰,也会增加飞机重量,破坏机翼流线型,导致升力显著下降、阻力增加,并可能影响操纵系统灵敏度和发动机工作效率。这在起降阶段,特别是需要大迎角爬升时,可能造成失速速度提前,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历史上,因机体结冰导致的飞行事故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极为严重。因此,除防冰是阻断这一重大风险源的首要环节。
严苛的流程:为飞机穿上“防护服”
航空器除防冰绝非简单的“热水冲淋”,而是一套科学、严谨、标准化的作业流程。通常,机场或航空公司的专业除冰队员会驾驶特种除冰车,使用经过严格配比的专用除防冰液,在飞机起飞前进行精确喷洒。
飞机使用的除冰液,第一步是加热后的除冰液,像“热水浴”一样,能够快速融化并冲掉机体上已凝结的冰层和积雪。紧接着,会喷洒温度更高、粘度更大的防冰液。这层防冰液会在飞机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在一定时间内有效防止新的冰晶形成或雪花附着,这个时间段被称为“保持时间”。 机组人员必须在这个“保持时间”窗口内完成起飞,若因航班排队等原因导致时间超限,飞机则需要返回进行二次除冰。
多重保障:科技与管理的双轮驱动
为确保万无一失,民航业建立了多重保障体系。除冰作业完成后,地勤人员会进行严格检查,必要时由机组进行最终确认,确保飞机关键表面达到“清洁飞机”标准。同时,机场运行控制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道面状况和航班动态,协同空管部门优化除冰后的航班放行次序,最大限度利用宝贵的“保持时间”。
中国民用航空局也对冬季运行安全有着明确规定和要求,各航空公司、机场均制定了详尽的除防冰手册和应急预案,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一位“冰雪战士”都技能娴熟、责任到位。
结语
每一次安全起降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民航人的默默付出。在银装素裹的冬日里,除冰队员们顶着寒风,用专业和坚守,为每一架即将冲上云霄的“银鹰”扫清障碍,守护着旅客的生命安全。这道在低温下划出的独特弧线,不仅是技术与责任的体现,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坚实的践行。它为寒冷的冬季旅途注入了温暖的确定性,确保了航空大动脉在严寒中的安全、顺畅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