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油五台山供应站5号储油罐区传来紧急报告:“报告总指挥!5号储油罐进油阀门泄漏引发火灾,火势蔓延至罐壁,请求启动消防应急预案!”一场贴近实战的消防应急演练由此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演练以“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为目标,模拟航油泄漏起火场景,联动机场消防协同处置,全方位检验油库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为航空油料存储安全筑牢“铜墙铁壁”。
实战布景:还原真实风险,演练“不走过场”
航油作为航空运输的“血液”,是航空运输的核心能源,被视为航空运输的“生命线”。五台山供应站作为存储核心场所,一旦发生泄漏起火,可能引发爆炸、环境污染等连锁事故,直接威胁人员生命安全与航空运输保障稳定。此次演练摒弃“脚本化”模式,聚焦供应站日常运营中的高风险场景——储油罐阀门密封老化泄漏,通过模拟真实险情,全面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队伍应急处置能力。
演练前,供应站对5号储油罐区进行“实景改造”:模拟进油阀门泄漏点,还原航油泄漏状态,并在泄漏点周边设置模拟“违规吸烟”火源,同时提前清理演练区域无关设备与杂物,划定消防作业区、人员疏散通道,确保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实战检验”。本次演练特意选择在油库作业量较少的时段开展,所有参与人员均按真实事故标准着装——员工身着防静电服,消防队员佩戴空气呼吸器,旨在通过高度还原的“真场景”,让每位参与者紧绷安全之弦。
高效联动:从“单点处置”到“协同作战”
16时01分,罐区储运员在日常巡检中发现阀门泄漏,第一时间用对讲机向供应站负责人报告,观察到泄漏燃油遇火源起火后,立即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触发声光报警系统,同步上报火情;16时02分,站负责人下达指令,消防应急分队与供应站全员迅速响应——演练开场3分钟,油库内部应急体系已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消防应急分队作为此次演练的“先头部队”,4名队员携带干粉灭火器、消防水带、空气呼吸器迅速抵达现场并分为两组:一组2人佩戴空气呼吸器,顶着模拟“浓烟(模拟烟雾)”靠近起火点,用干粉灭火器精准喷射火焰根部,有效控制火势蔓延;另一组2人快速连接消防水带与罐区消防栓,水枪对准5号储油罐罐壁喷水降温,严防罐内航油受热膨胀引发爆炸。消防分队队长紧盯测温仪数据,反复调整水枪角度,强调“罐壁温度必须控制在60℃以下,这是航油存储的安全红线”,汗水顺着防护面罩边缘不断滑落。与此同时,在经理助理的带领下,储运员迅速关闭5号储油罐的进油阀、出油阀及罐区总阀门,精准切断燃油供应。
此时,消防救援支队的1辆消防车与4名消防队员快速抵达作业区,协同展开应急处置。16时15分,地面明火被彻底扑灭,但演练并未结束——消防队员继续对罐区进行“残火排查”,防止复燃;经理助理用检测仪检测空气中航油浓度,评估泄漏处置效果;储运员对消防水带、灭火器等装备进行清点维护,为“下次应急”做好准备。
复盘总结:找准漏洞,让演练“有痕可循”
下午17时,演练正式结束,但一场“辣味十足”的复盘会随即在供应站会议室拉开帷幕——供应站负责人组织全员围坐,对照演练流程逐项剖析问题、畅所欲言提建议。
“在连接水带时,有2名供应站员工动作不熟练,延误了1分钟;清点人数时,出现短暂混乱,说明人员登记流程还需优化。”站负责人直接点出问题,不回避短板。消防支队指挥员也提出建议:“油库罐区消防栓压力略低,下次演练前需提前检查调试,确保灭火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此次消防应急演练,不仅全面检验了消防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让全体人员深刻认识到“安全无小事”的极端重要性。今后,五台山供应站将建立“月度小演练、季度大演练”常态化机制,结合季节特点针对性开展暴雪、雷电等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处置专项训练,持续提升队伍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筑牢航空油料存储安全防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曲昊天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