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开展航天三大精神的系统研究

      编者按:      在中国航天事业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者按:

      在中国航天事业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根据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企业文化部组织开展了航天“三大精神”的系统研究。从本期开始,开设《航天“三大精神”系列文章》专栏,以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实现航天事业新的跨越发展。

  2006年10月13日,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0年来,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先后孕育和催生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统称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事业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

  一、航天“三大精神”的产生

  航天“三大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发展航天事业的历程中培育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来源于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孕育,为实践所检验,并在航天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升华。航天“三大精神”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腾飞,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

  1.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航天事业创建时期初步萌芽,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八九十年代逐渐丰富并进行提炼概括,反映航天工作者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的宝贵精神成果。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聂荣臻元帅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勉励航天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毕生致力于我国的导弹事业。10月15日,聂荣臻元帅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指导思想,后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作为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

  1958年,针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力量和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经验缺乏的情况,聂荣臻元帅提出了“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组织全国大协作”的方针。1960年,苏联中止援助,我国的导弹仿制处于艰难境地,国防部五院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争一口气,突破从仿制到独立设计攻关”的口号。1961年,国防部五院又倡导在研制工作中树立“敢想、敢说、敢干”和“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敢”、“三严”作风,提出创造一个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的科研环境,在尖端科技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按照科学要求完成任务,一切工作都要严格保证质量。

  1966年10月,周恩来总理针对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周总理反复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要加强管理,遵守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要过细地工作,切实保证产品质量。

  经过20世纪70年代研制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火箭、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三项重点任务,航天科技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生产体系,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培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84年10月,航天工业部召开庆功授奖大会,表彰劳动模范和立功人员,在这次会议上总结提出了航天干部职工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体现出的六种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严肃认真、勇于攀登、献身事业”的精神。1986年底,在航天工业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并在以后印发的《关于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航党字[1987]0031号)中,再次进行了强调,指出“要振兴航天事业,实现航天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发扬这种航天精神”。此后,根据聂荣臻元帅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精神,对航天精神的文字表述修改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0年5月,聂荣臻元帅亲笔为24字的航天精神题词(航空航天工业部时期,航天精神曾被称为航天传统精神)。

  2.“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

  1955年、1956年党中央先后作出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重大决策,1958年又提出要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一批从国外归来的优秀科学家与新中国培养的一批科技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以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投入到强国兴邦的“两弹一星”事业中来。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胸怀强烈的报国之志,奋发图强,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付出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全部精力,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经过艰辛的攻关探索,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尖端技术,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1964年6月,我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发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地地导弹飞行试验(“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9月18日,在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其中包括在航天部门工作的钱学森、任新民等9位科技专家。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热情赞扬了为这一伟大事业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精辟阐述了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3.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奋战载人航天工程,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

  1992年,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重托,不辱使命,执著追求,艰苦攻关,拼搏奉献,在我国航天事业已有的基础上,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1998年11月10日至11日,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北京航天城视察载人航天工程研制情况。在视察过程中,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特别提出要做到“一丝不苟,分秒不差”。李鹏同志强调,载人航天意义重大,一定要确保质量第一。朱镕基同志要求,要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从设计到试验,不能有任何一点马虎,要做就做好,要干就干成。

  1999年11月2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首次发射成功,并于次日安全返回。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观看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时说:“我所有的千言万语,都代替不了你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指出,参研参试人员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飞行试验成功的精神动力。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试验飞船发射成功,江泽民同志亲临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航天科技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第一次正式使用“载人航天精神”的提法。2003年10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祝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贺电中,提出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