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除了几个尚在昆明的同学外,再没有与谁倾心畅谈工作后的繁缛琐事。4年的同学情谊就这样慢慢褪去颜色,如相簿中的黑白照片,景致依然却失了彼时彼刻阳光与微风拂面的惬意,体会不到当时的心思与情愫了。可能是我过于怀旧,觉得越是美好的东西越不敢去过多回忆,总怕自己的一厢情愿惊扰了它们,让过往变味。总是在班级群里与同学无关痛痒的聊上两句,看到多数人的灰色头像,我便也渐渐觉得失了趣味,安分的潜水。
近几日,班级群中热闹起来,两个同学相继公布了自己即将结婚的消息,大家惊讶、恭喜、打趣。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坐在学校广场台阶上的他们兴致高昂的谈古论今,讨论某某教授的课无聊至极但动作可笑,谈论某某同学遇到心仪对象,手足无措、脸红心跳……。看着大家彼此呼唤着久违的外号、昵称,我分明感到一股莫以名状的温暖力量,抚慰着几乎麻痹的神经,过去的一切如蒙太奇般次第闪现,鼻头酸酸的。
毕业后有多久没有给姐妹挂过电话,印象中接起电话的她正忙着陪长辈挑选家具,没说上几句就匆匆挂了,心里倍感失落。本以为她与我一样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念头需要她为我参谋,而我的期盼如同打入棉花中的拳头——饱含的情绪瞬间消逝的无影无踪。似乎也是从那时起,每当想要找人倾诉,拿起电话时想起也许此时她正忙着做着什么,没空、没心情、没有耐心听完我的陈述,放在拨出键上的拇指便不知该放在哪。都说80后感情表达更为自由、外放,但是有了些沉淀的我们,为了避免得到失落感,也许就选择了让别人来承担那种忐忑的心情。毫不讳言的来说,这确实是一种逃避,但是我更愿意称之为无奈。“哥不寂寞,因为寂寞陪着哥”这句话的走红,也许是因为生动的勾勒出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知道其实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寂寞的自我。
班级群中的喧嚣最终是沉寂下来了,全员大讨论的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同学要跟单位请假来参加婚礼,顺便借此机会搞个同学聚会。另外三分之二的同学大多忿忿的抱怨着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扼腕着不能来参加聚会,而后也就悄然退出了讨论,恢复到潜水状态。因为在机场工作的“地利”因素,我被指派为接待组长,心里真的有些紧张,因为很多同学下飞机看到的第一个熟人将会是我,可是为什么要紧张呢?这些人都是跟你一起朝夕相对四年,上课、占座、看球、背单词、侃大山……,他们中有人见过我最狼狈的样子,有人看见过我最自信的样子,还有人给我发过“老师点名了,速到”的短信。相隔三四年后,要再见到他们的我,何以会这样紧张?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害怕,害怕重逢的彼此会改变的太多,需要重新去认识和接受;我抗拒,抗拒相见后的真实让过往的美好回忆变得苍白、单薄;我不愿意,不愿意尘封的回忆被搅乱,失了在我眼里曾经最美的样子。相见不如怀念吧,我如是安慰自己。
是表弟的一个电话让我释然了。
表弟读大二,打来电话抱怨大学跟高中太不一样了,大家都变了,变得不像以前了。很难描述我当时的感受——表弟在我眼里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遇到问题常常来问我的看法,而表弟这次的倾诉不正如我所愁烦的么,为了重逢而愁肠百结的我,面对表弟的境遇也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
幡然醒悟:如果我的朋友在经历几年的现实冲刷未发生丝毫的改变,那不仅是他的失败,也是我这个做朋友的失败。而其实对于彼此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应该多一些倾诉和倾听,很简单,但很贴心,即便不能相见也不能仅只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