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航采网讯 北京时间3月11日上午10点40分,平日里寂静的马海毛重庆空管分局管制大厅里变得“热闹”起来,民航西南空管局于斌总工程师带领工作组在分局王荣辉局长、胡志杰副局长的陪同下静静地走到进近管制席位后面,注视着雷达屏幕……
10点50分,进近值班管制员向分局分扇实施小组报告:人员准备就绪,设备检查正常,请求准时开放扇区……
11点整,准备就绪的进近管制员沉着地向川航8821发出了下降高度的指令——经过5个多月紧张准备的重庆进近管制室新划设的01、02号扇区正式开放,各航班按照预先通报的飞行程序有序进离场,下降/上升高度。
“我们稳步迈出了‘三步走’的第二步”,全面负责此次分扇工作的重庆空管分局胡志杰副局长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兴奋地说。“分扇对重庆分局的意义重大,是我们降低安全运行压力,改变当前重庆地区被动空管安全保障模式,提供更优质空管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
争分夺秒 准备工作按时完成
此次进近扇区划设彻底打破了以往惯用的扇区模式,采用了国际上相对先进的扇区划设理念,为确保分扇工作按时完成,2009年11月,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准备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进近管制区现状,制定了《重庆进近扇区划设方案》和《重庆进近扇区启用实施方案》并报经西南空管局和民航局批准。此外,还积极与军方沟通协调,争取最大支持,分扇方案确定后,主动派教员到军方讲解分扇方案,协调做好军民航防相撞工作。据统计,试运行前分局共完成制定或修改飞行程序、管制移交协议等文件29个,制定风险控制措施6个,上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飞行程序优化报告1份。3月4日,分扇准备工作接受评估检查合格后,进行了为期6天的试运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分扇后较好地实现了各扇区飞行冲突单一化,大大缓解了运行风险。新运行模式减轻了管制员工作负荷,管制员有更多的精力优化、实施管制调配方案,对航空器飞行状态进行不间断的监控。进近分扇实施前,流控经常发生,分扇后次数大为减少,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管制员的管制技能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分扇运行效果,通过采用两人一组培训模式,重点培训与考察扇区飞行程序、工作程序、协调移交、开放与关闭等与新扇区运行息息相关的内容,帮助管制员建立并巩固了其空域概念,提升对终端区概念的认识。截止2月底,共完成进近管制室23名管制员模拟机培训690课时。
重庆空管的空管设备由于定位低,在分扇前并未满足分扇要求。分扇工作启动后,分局在西南空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挖自身设备潜力,完成了安装新建VHF电台、测试新频率、升级系统软件、绘制新地图等工作,并从管制需求出发,不断验证参数的有效性及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满足了新扇区运行设备配置需求。
审时度势 “三步走”化解安全压力
“三步走”工作思路是重庆空管分局党委分析当前安全形势,针对重庆地区航班流量跳跃式增长,安全保障压力大,保障人员的数量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大流量下运行保障工作的需要,空管运行环境改善严重滞后于区域内飞行量的快速增长的现实情况和迫切需求,做出的科学决策。而进近分扇正是“三步走”的第二步,是为了缓解重庆地区飞行流量快速增长与空管保障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提出的。进近分扇成功后,为配合年底竣工的江北机场二跑道运行需要,分局将在5月实施第三步,即在塔台开设地面放行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