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R飞机是南航新疆分公司在1997年引进的国际先进的涡桨式支线客机。近年来,随着南航新疆分公司飞机维修基地的壮大和发展,维修水平突飞猛进,维修能力显著提高。从2009年2月22日开始的ATR飞机12年检,就是以飞机结构检为主体的大型定检,涉及的各项工作内容非常多,是自ATR-72型飞机引进以来,完成ATR飞机结构检方面的最高级别定检。2009年4月1日,随着B-3022飞机12年检的最后的试车检查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B-3022的成功飞行,标志着南航新疆分公司飞机维修基地近年来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并在飞机结构检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打破旧体制,建立新格局
南航新疆分公司飞机维修基地原实行机型负责制,一个机型所有的航线维护、排故、定检、改装等工作都由该机型的执管车间全部完成。但随着机队规模的扩大、维修深度等级的增长以及维修业务量的增多,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个工种和技术部门协调完成,而单一的分工模式无法适应南航新疆分公司飞机维修基地高速发展的要求。
基地通过统筹安排,将原有的一个车间负责一个机型所有维修工作的运行模式打破,调整航线人员并缩减机关编制,将人员分流到一线生产单位,重新布局,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格局,主要分为航线车间、定检车间、生产部门、质量部门、技术部门、保障部门等。对航线维修管理组织模式进行了调整,细分成737车间、757车间、ATR车间、排故车间等,负责日常的航线维护、排故、非例行工作等;定检车间主要负责所有的波音飞机的定检工作、客舱座椅以及钣金等具体工作,而ATR飞机的定检、改装等工作暂时由ATR车间负责完成。
同时基地依生产所需,在生产全年的各个重要阶段,加大了在基地范围内整体调配人力资源力度,满足各生产一线部门人力需求,使航线人力资源和生产效率获得提升。。
二、加强生产管理协调、控制,效率最大化
为了将有限的资源效率最大化,基地通过加强各阶段生产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以及整体调配,深化“以生产为中心整体一盘棋”的体系方针。整合了原分散在航线、定检、生产技术处的生产管理职能部门,重新组建了生产管理室,完善了生产管理体系,理顺了控制程序,整体高效联动的格局得到进一步体现。生产组织协调的有效运作,提高了维修保障能力和公司运力需求的保障力度。
基地推行维控中心(MCC)职能部门席位制运作,设置质量、技术、航材、保障岗位现场调度值班,提高了维修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体系整体运作效率,以及突发故障处理、外站排故的快速反应能力。
强化生产计划的科学性,重点做好较大型定检、不停场定检、加改装项目以及工作指令的安排与落实。合理制定、调整大型定检计划,ATR飞机12年检是以飞机结构检查为重点的大型定检,所涉及的区域也较以往任何检修都更广、更全面,横贯整架飞机,从驾驶舱到前货舱,到客舱再到后货舱、厨房、厕所,从地板到天花板,从龙骨梁到隔框,每个区域都要接受彻底的检查,甚至孔探协助检查等。这么大型的定检,在生产的统筹安排下,依据定检流程,工作得以循序展开,在近40天的工作中,共完成了结构检查160多项,包括燃油箱的视频检查、清洁以及操纵系统的检查等;完成工作指令单10多份,包括ATR72型飞机的首次的视频改装以及左侧发动机的吊装等大型的非例行工作34项,依据流程和合理分工,保质保量提前完成此次大型定检工作。
还通过实施各型机定检梯次组合,优化定检流程,努力缩短停场时间。通过利用飞机检修提前出厂,与航线飞机形成运力互补支援,为航线完成较大故障排除和部附件更换工作提供了时间保障。针对老龄飞机定检时间和内容专项安排,有效保障了维修质量和体系运行正常。
三、加强技术支援,发挥技术先导作用
基地近年来加强技术支援管理,着重加强了专业工程师对一线车间的技术支援力度和服务意识。技术支援包括维修过程中需要技术支援的各个方面,是使用、维护、修理和管理飞机的坚强后盾。由于技术支援的到位,许多重大故障、疑难重复性故障、发现重大缺陷或改装工艺与事实不符等情况得到快速解决,保证了飞机的安全、适航。
实行技术问题“首问负责制”,试行“工程师绩效考核制度”,增强了工程师解决技术问题的主观意识与能力。实施飞机故障每周回顾讲评制度,将故障的排除、跟踪、后续调查,直至进一步工程管理措施的落实形成规范的工作制度,提高了技术支援工作效率。
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监控力度和监控水平,坚持每周发动机例会制度,加强了发动机管理技术的对外经验交流,与股份机队共享机队发动机可靠性数据,提高了数据分析和技术判断的准确性。针对使用中暴露的问题,制定可靠性改进计划,促进飞机实际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
拓展可靠性分析管理思路,采取多种可靠性数据分析手段,制定了每日故障跟踪、每周故障回顾分析以及历史故障统计分析等有效措施,对故障现象追根溯源,制定针对性措施。结合新疆气候特点,展开春季前、旺季前、秋冬季前的大规模普查工作,消除故障隐患,提高飞机可靠性。经过多年实践,加强预防性维修工作,飞机故障率明显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四、加大航材保障力度,支援保障工作取得突破
俗话说“飞行靠的就是服务”、“飞机飞的就是航材”,可见航材在维修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基地认真组织开展了航材管理专项治理工作,针对检查发现的不足,积极组织整改,研究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控制办法,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促进了航材质量管理。
提高航材库存控制水平,以航材低库存预警系统为先导,实施每周“零库存通报会”和每日“紧缺件信息通报”制度,及时确立重点控制跟踪项目。全面改进了EO控制、到货跟踪、AOG信息反馈、外站库存调配等基本保障手段,并着重做好NO GO(不能放行)航材项目的库存与控制,提高了航材保障能力。
按需求调整航材保障的结构和形式,规范内外工作和信息接口,扎实航材基础管理。细化航材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和办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航材的合格性和合法性。开展以提升航材采购、送修质量为主题开展专项工作,确保航材附件的质量。
此外,基地实施地面物资库房一体化建设,将相对应的地面物资设备统一归口,实施规范有效管理。通过新增机库工具房,缩短了工具发放时间,提高工具发放效率。积极调配技术人员,配合航线、定检车间完成了飞机主警告灯、燃油控制组件、氧气系统等加、改装工作等,支援保障部门全年完成各类附件修理7528件,修理产值3362万元,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为了预防B737-700冬季前起落架漏油故障,支援保障系统积极协调人力,保障了加温举措的实施到位,极大减轻了航线车间的工作强度,基本杜绝冬季前起落架漏油故障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南航新疆飞机维修基地顺应市场需求,加大改革力度,调整部门结构,建立多元化的生产格局。通过加强培训和业务交流,不断加强机队维修水平,不断提高维修能力,取得跨越性的发展。此次备受新疆民航适航部门和公司关注的ATR飞机12年检工作就是对基地多年能力的一次考验,基地顶住压力,通过详细准备,周密部署,在各部门、各专业的协同配合下,通过40多天的努力,圆满完成了ATR飞机12年检工作并通过验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民航市场的高速增长,南航新疆飞机维修基地也将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取得更多佳绩,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