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国际民航组织第二轮航空保安审计将正式在首都机场展开,这是2004年以来首都机场第二次接受该组织的审计。此次审计是中国民航向国际民航组织展示航空保安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也是检验首都机场航空保安水平、提升机场航空保安管理工作水平的良好契机。
国际民航组织已于2004年5月和2006年6月完成了对中国民航的第一轮保安审计和后续的审计工作。国际民航组织原定于2008年9月对中国民航进行第二轮保安审计,由于奥运等相关原因,此次审计时间确定在今年4月进行,审计工作从4月7日开始到4月14日结束。第二轮保安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计航空保安的法规标准、各类方案预案以及相关的保安措施执行程序等相关内容。国际民航组织还将重点关注航空保安审计、测试、监察等方面的情况。
4月7日至4月9日,国际民航组织航空保安审计组成员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单位先后对中国民航的航空保安人员培训、机场保安运行、机场保安质量控制、旅客及托运行李的保安等进行了书面审计,并听取了相关汇报。
4月10日、4月12日,国际民航组织相关官员将展开对首都机场相关单位的现场审计工作。在首都机场审计期间,国际民航组织审计组将对相关单位的控制区证件办理、控制区人员车辆通行及保安情况进行现场审计。审计组成员还将现场观察2个航班的航空器保安情况,并对旅客及行李的保安情况进行观察、审计和人员访谈。
首都机场为配合民航局迎接国际民航组织对中国民航的第二轮航空保安审计,进一步强化各项航空保安工作措施,全力做好首都机场审计工作,成立首都机场第二轮航空保安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首都机场针对国际民航组织第二轮航空保安审计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定期培训。此次保安审计,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并提升首都机场的航空保安管理水平,为旅客提供加强安全、方便的出行体验。
国际航空保安审计背景资料:
第166届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上批准了由国际民航组织进行定期的、强制的、系统的和协调统一的保安审计,且保安审计计划须适用于所有缔约国。航空保安审计行动计划,并同意将实施审计作为优先事项。中国民航于2004年5月和2006年6月先后接受国际民航组织的第一轮保安审计和后续审计。
第176届和第181届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确定从2008年开始对缔约国进行第二轮航空保安审计,并要求第二轮保安审计着重对缔约国有效实施保安监督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审查,以确定缔约国对航空保安活动的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