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的玩笑

这几日还没到“愚人节”呢,短信就已经铺天盖地的。商家更是充分利用这个可炒作的机会,借着“愚人节”大肆宣传。面对着如此热闹的场面,我这个已经当妈妈的人不由得也怀念起那个可以任意捉弄人的日子来。
如果非要说什么人最喜欢“愚人节”,那应该非在校学生莫属了。想当年我在广州读书的那四年里,每一个“愚人节”都是在开心和担心中度过的。宿舍里的同学总是会在“愚人节”还没到来前就开始计划了,从选择被愚弄的对象到如何实施计划,都会做到滴水不漏。一切就绪后就等着4月1日到来了。
记忆里最难忘的一个“愚人节”有开心,可更多的是淡淡的歉意。那是1992年的4月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班里年龄最小的弟弟成为了我们宿舍选定的对象。“欧样(阳),欧样(阳),家里来电话啦!”楼下管理员略带口音的大嗓门把很多还在睡梦中的人都吵醒了。可是任凭欧阳使多大的劲,门就是拉不开,急得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不知道谁出了主意,可以从门上的小窗户里出去。于是小欧阳乖乖的支着桌子、凳子开始往外钻。“呲啦”一声,好好的一件T恤衫被活动窗户角挂破了,当欧阳费劲的从那个小窗户里爬出来时,整个人灰头土脸的不像样子。一路颠颠的跑到楼下,一口气都没歇,又颠颠的跑了上来,我们刚刚的兴奋和高兴此刻全都变了味儿。小欧阳的眼泪和着灰土把张小脸画得象地图,委屈、气愤、难过一股脑的涌上来,蹲在墙角任凭我们说了一箩筐的好话也不理我们。始作俑者的我此时后悔的肠子都青了。本来是为了高兴,捉弄人的和被捉弄的都高兴的事儿,末了却人人都高兴不起来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出主意捉弄人了,“愚人节”我只做那个观望者。许多年过去了,可是欧阳那张哭得脏兮兮的脸却永久的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成为学生时代“愚人节”最深刻的记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