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航采网3月25日讯:探讨管制原因(“错忘漏”)引起的不安全事件,往往都围绕三大因素:人、机和环境。这三大因素也可归纳为两类,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有资料表明各国飞行事故中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占68%—80%,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在飞行事故的调查和有关降低“错忘漏”的研究中,对机械、环境等因素的阐释都比较详尽,而对人的因素多归结为思想麻痹、业务能力不够和作风不实等,缺乏从管制员心理层面上的探讨和研究。
心理因素虽无法直接感知却客观存在,且功能强大。有人的地方必有心理因素发挥难以名状的作用,纷繁复杂的行为都可以从心理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行为,而心理决定这一切。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现代飞机从原始的一杆两舵走向了智能化,人们已经开始探讨飞行员的心理品质对飞行安全的影响。航空医学的重点也由身体素质转向脑力资源开发,并出现了航空航天心理学。同样,面对空管设备的不断革新和空中指挥环境的日益复杂,也要求我们的管制员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个性特征。包括具备精确的统筹协调能力,对错觉意识的感知能力,坚强沉着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等。在汶川地震、冰雪灾害等特情发生后,我们还发现,管制员还需要加强紧急情况下的高度适应能力和身兼多职的能力。这些能力和素质的练就都离不开对“心理”这块基石的培养。
导致“错忘漏”的主要心理因素及成因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很多,如感觉、记忆、意识、思维等,还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气质、情绪与情感、性格与人格等。通过对“错忘漏”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有两个心理动因不容忽视——意识和情绪。
错,通常是指因侥幸心理、技能欠缺、行为过失、违章等造成的操作错误行为。
忘,通常是指因注意力的分散或记忆力短暂的模糊或丢失,导致对某个事项的遗忘而导致问题的发生,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
漏,通常是指没有严格按程序操作,以致间断或跃过了工作流程;或程序操作不完善、不具体。
从以上对“错忘漏”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意识”和“情绪”的影子,我们首先谈谈意识。
意识易控,潜意识难防
“错忘漏”中的“过失”和“无意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都属于人的潜意识范畴。很多“错忘漏”案例中当事人总结教训时都会谈到这种“过失”和“无意识”状态。所以,笔者认为:降低“错忘漏”的难点不在于降低那些有意识的错误,而是研究并克服那些“无意识”状态引起的安全隐患。
心理学中意识和潜意识是两个并存的概念。意识(Conscious)是指理性行为的精神活动,而潜意识则不受理智控制。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3万倍,意识只是其“冰山一角”,两者可以互为转化。科学试验表明:和意识不同的是,一旦潜意识接受了一个想法就会开始执行,既执行好的,也执行坏的。如果消极使用这一规律,对潜意识施加了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就容易失控和失误,就易引发事故。如果积极地引导潜意识,就会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然而潜意识发生作用却不易被觉察,可谓:意识易控,潜意识难防。因此,在管制过程中,为了减少“错忘漏”,我们要注意对潜意识的科学干预和有效引导。
对潜意识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有很多,例如,当管制员身体健康发生问题或过度疲劳时,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常常会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意识的作用变得弱化,潜意识就会粉墨登场。如果恰好受到不良干预,易导致过失行为,进而发生不安全事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指出,当思想传递给潜意识时,在大脑的细胞中会留下痕迹,会立刻去执行这些想法。所以,当对管制员心理关怀不及时时,不良思想倾向不能及时发现,就有可能使不良思想倾向扩大化进而引发危险。
“错忘漏”还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下面我们再谈谈情绪。
驯服情绪这匹野马
从大量“错忘漏”案例中我们发现,情绪因素往往比思想因素和身体因素更能影响技能因素的发挥。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具有三种特性——它由刺激引发,具有主观性和可变性。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表现形式。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某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往往是由重要事件引起,对立冲突和过度抑制也会引起激情。处理得当,激情是完全有可能控制的。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在管制过程中,在激情和应激的状态下相对容易引起“错忘漏”。激情和应激状态下的人,在生理上,往往会心跳过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行为上,普遍发生兴奋,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行为紊乱,如动作不协调、语无伦次;心理上,由于意识自觉性降低,会出现思维混乱、判断力减弱、直觉和记忆错误、注意力转移发生困难等。因此,如何科学驯服情绪这匹野马对于减少“错忘漏”至关重要。
我们看到,引起“错忘漏”的不良情绪表象通常有:骄傲自满情绪、松懈麻痹情绪、急躁情绪、恐惧情绪、过度紧张情绪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情绪表象最终都可归结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因此,工作中管制员要注意保持健康平稳的心境;恰当利用激情情绪,有利于工作的激情我们要充分调动,例如新管制员首次上岗时具有渴望尽快提高技能的激情。而不利于工作的激情应努力克服;继续加强应激状态下的应变能力。
避免不良心理因素干扰 顺应心理规律减少错忘漏
笔者根据对“错忘漏”事件的初步调查与研究,和对心理学原理、规律的有限理解,有了一点思考并形成了几个不成熟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搞好深入持久的心理关怀与特情心理训练相结合
既然意识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对管制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因素对管制员心理的干扰。加强对管制员的心理关怀无疑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心理关怀包括思想教育、情绪疏导、心理训练等,包括为管制员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还包括关注管制员的身体健康。思想教育、情绪疏导、心理训练有利于减少不利因素等对管制员意识和情绪的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心理,增强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良好的劳动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是保持管制员心理健康的外部条件。另外,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对管制员进行定期的体检、落实休假制度、完善福利制度等也是促进管制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特情训练有助于提高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其成为“心理达人”,使之在各种复杂环境都能应付自如。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单位已开展了对管制员的心理调查与训练,但存在着有调查无反馈,调查多咨询少、心理训练针对性不够等现象。相信随着各级单位对管制心理因素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关怀将会更科学、更深入。持久的心理关怀与特情心理训练相结合,让“意识”和“情绪”等都成为管制工作中的顺力而非阻力,从而减少“错忘漏”的发生。
建立深谙心理脉络的人性化制度,变“遵守”为“自觉”
制度不仅是约束,也是保护。大量事实证明,那些备受肯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是深谙人性特点的制度。它熟悉人的心理脉络,巧妙规避人性弱点。
制度的建立需要考虑人性的心理。很多时候,人会有“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和很多人一起犯错误就不会或减轻惩罚。因此,制度建立之初就需要考虑到其约束的群体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用制度加以规范。如果没有严明的规范,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将导致错误行为加重并蔓延。
制度的落实需要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关系。部队士兵在用餐前都有唱军歌的习惯,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再累再饿,一贯如此。而这样的部队一定是富有战斗力的。有时,教育靠的不是讲道理,而是一个设计的“养成”活动。制度的贯彻落实也需要“养成”。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影响着行为,行为也反过来影响着心理。播种一种行为形成一种习惯,而播种一种习惯收获的将是素质。因此,制度需要有延续性,“铁打的制度流水的兵”,一项科学合理的制度的“养成”是不容易的,不应因领导或管制员是流动而轻易停止或变动。
当然,管制工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而这对制度的严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谙人性的制度易于遵守,发挥实效的制度产生敬畏,连贯延续的制度形成习惯,细致入微的制度严防纰漏。希望我们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的制定中,把心理因素也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以人为本,让管制员变“遵守”制度为“自觉”行事。
创设个性倾向档案,合理搭配班组
我们的管制单位可否创设一个“个性倾向档案”,将每个管制员的个性倾向(包括个性、能力等特点)进行心理学的专业分析,据此合理搭配班组,使之倾向互补,扬长避短,更好地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