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汹涌的黄海,冲击着古老的胶州湾。美丽的青岛傲然挺立,一派生机。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她不但因外贸港口、轻纺工业、海洋科研、风景旅游等产业的发达而初具现代化规模,更有着令人心仪的空中港口——青岛国际机场。
多年来,得益于青岛市委、市政府和民航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青岛区域经济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也得益于青岛机场干部职工“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与干劲,以机场为龙头的青岛民航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从1958年民航青岛站建站起,到1961年停航,从1982年建站复航起,到2003年青岛机场属地化,再到2006年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直至如今青岛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跻身国内航空大港,青岛国际机场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的篇章。改革开放30年来,青岛机场以加快建设步伐、服务地方经济繁荣为己任,围绕安全、服务、运行三件大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实现了机场规模由小到大、航班由少到多、航线由国内到国际等诸多历史性的跨越。青岛国际机场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强大的航空资源在全国民航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构筑铜墙铁壁 确保国门安全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生存线。建站复航以来,青岛机场在安全管理方面加大硬件投入,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思路,并逐步由过去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向制度化、精细化、目标化管理转变。多年以来,机场安全形势一直较为平稳,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内外环境得到优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机场以96.92的高分通过民航局的安全审计,建立起了安全管理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取得了连续25年确保飞行安全的好成绩,打造了一座安全生产的坚强堡垒。
着眼于为2008年奥帆赛提供更为完备的服务设施,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快构建区域性航空枢纽港步伐,青岛机场的硬件设施建设于2004年进入了“提速期”。1985年,青岛机场边飞行边建设,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候机楼一期工程建设,标志着青岛机场的远期扩建规划正式启动。2001年,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2004年,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新候机楼投入使用,继而又拉开了三期扩建的帷幕。2007年,飞行区、停机坪扩建、跑道盖被、货机坪建设、国际航站楼工程相继竣工启用。青岛机场航站楼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停车位1700余个,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次,高峰小时5120人次的运输需求,飞行等级也正式由4D升至4E,可以起降除世界最大机型空客A380外的所有飞机。
青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协办城市,是奥帆赛、残奥帆赛的主战场。青岛机场作为全国七个主降机场之一,担负着重要的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期间,青岛机场顺利保障了奥运火种专机、中央领导专机以及国际奥委会主席、国际残奥会主席、国际帆联主席、国际残帆联主席、挪威国王、比利时首相、英国公主和荷兰王储等国际要人抵离青岛。青岛机场以其平安、顺畅、优质、圆满的保障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国际友人的充分肯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称号。在安全方面,青岛机场还先后获得“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演习“交通保障先进单位”、“青岛市2005年度应急救援演练先进集体”、“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突出贡献单位奖”、2007年“安全生产月”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营造和谐温馨 喜迎八方宾客
在机场,无形的是安全,有形的是服务。1999年,青岛机场被授予“全国文明机场”荣誉称号。但他们并不因此而固步自封,继续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巩固“全国文明机场”成果、塑造青岛“第一形象”的重要措施,把提高服务质量上升到了与安全生产等量齐观的高度。先后提出了“1234工程”、“四重四要”等服务理念,建立了“爱心家园”、“爱心旅程”、“舒心之旅商务俱乐部”、“文明服务示范通道”等精品服务项目。2005年,启动了“迎奥英语工程”,在企业内部掀起了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潮。2006年,启动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活动,推出了崭新的集团徽标和“放飞理想”服务品牌,全面提升了青岛机场的服务形象。在05年的“百万旅客话民航”活动中,机场首次获得了“全国用户满意优质奖”,06年在旅客话民航活动中再次获得了“服务品牌优秀奖”。2007年,在民航局、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组织的创建全国文明机场和最佳服务机场评选活动中,凭借优良的硬件条件、扎实的业务素质、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在44个参评机场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旅客吞吐量500万—1000万人次机场综合考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时获得了“最佳服务质量”、“最佳餐饮服务”、“最佳购物服务”和“最佳候机环境”的全部四个单项奖。
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青岛机场与国际化服务标准接轨,创新性地推出了奥运服务行动纲领和服务承诺,启动了迎奥手语和“十百千”工程;在奥运分村开办值机前移,在候机楼为参赛运动员提供主动迎宾、全程引导、英语翻译、提供帮助直至登机口的“一条龙”服务,完善国际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标准,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国际残奥会主席等国际要人以及奥运大家庭成员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家民航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青岛机场还先后获得“国家卫生机场”、“全国文明机场”、“青岛市文明标兵单位”、“华东管理局一级文明航空港”、“省级文明单位”、青岛市“绿色企业”、“2006年优质服务月先进单位”、“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省档案管理特级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提高生产效益 确保运行正常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青岛机场坚持以构建区域性航空枢纽为目标,以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好腹地、中转、服务“三篇文章”,保持了运输生产的持续快速增长。
1995年,青岛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大关;1999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万人次大关,以此为标志,青岛机场跻身于国内航空大港的行列;2002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23万人次,2003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49万人次,200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2005年突破500万人次,2006年突破600万人次,2007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87万人次,预计2008年的旅客吞吐量又将突破800万人次大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属地化改革以来,青岛机场旅客吞吐量以每年递增100万人次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华东地区已成为仅次于上海、杭州、厦门的重要航空基地。
目前,青岛机场共开通国内航线90条,国际和地区航线18条,通航国内47个城市国际和地区8个城市,每周航班密度达到1400余班,基本形成“沟通南北、辐射西部、连接日韩、面向世界”的开放型航线布局。为国航、东航、南航、山航、厦航、海航及日航、全日空、大韩、韩亚、UPS等30家航空公司代理地面保障服务业务。20多家航空公司在青设立分公司或营业部。民营航空春秋、吉祥、东星等也相继登陆青岛。由于自身航班资源丰富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青岛机场已逐渐成为内陆飞赴日韩的空港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繁忙的航空港之一。
创新党建管理 营造和谐氛围
维护机场政治、工作秩序稳定,服务安全生产大局是机场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多年来,青岛机场党委一直把握“服务生产”这个原则不变,开拓思路,更新观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服务广大干部职工,建设和谐文化氛围,不断创新党建管理思路,为机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近年来,青岛机场党委围绕创建党建品牌和建设群众满意工程两大主题,以“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为立足点,按照为民